公元前484年,颠沛流离的孔子以68岁高龄被自己的祖国鲁国迎回国。归鲁后,鲁国政府聘请孔子为鲁国"国老",类似于现在的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一职。鲁国君臣以及在鲁任职的学生都请孔子作政治指导。孔子也不断把自己更多的学生推荐给鲁国政府,一时间鲁国政府的很多公务员都是孔子的学生。季氏作为鲁国的实际掌权者,更是大量使用了孔子的学生,子路和冉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这种背景下,优越感很强的季氏族人季子然有一次就向孔子发问:“仲由和冉求是否可以称得上是大臣呢?”孔子说:“所谓大臣,是能够以大道的要求来事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宁肯辞职不干。现在仲由和冉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踏踏实实干活充数的具臣罢了。”季子然又问:“那么,他们会绝对服从吗?”孔子说:“正当的事情,服从是必须的。若要杀父亲和杀君主这样的事,他们也是不会听从的。”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真正的大臣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自己有理想、有原则、有抱负,去辅助另一个主体的人或组织,使这个主体的人或组织,向理性的标准、理想的主意以及仁道的思想这条路上前进。假使这个主体的人或组织,违背了自己的处事原则却仍然不听自己的意见,自己宁可辞职也决不会为了小利而妥协和丧失自己做人的原则。这才是“大臣”的风骨,而不是为了地位、为了功名富贵、为了做官、为了待遇而去行“大臣”之事。
翻开中国的历史,历代朝廷的变迁更迭,但高级管理者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七种:名臣、大臣、忠臣、奸臣、贤臣、佞臣、具臣。
名臣最难做,几千年来名垂千古的或许只有诸葛亮、曾国藩等屈指可数的几人,名望与才干实具。次者是大臣,宦海沉浮依然不离于治国之正道。再次之,忠奸贤佞之臣,都是相对比而言,有真有假,只有留待历史公论。可是具臣,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并不一定有名气,但是他们绝对忠诚、绝对尽职尽责,但不会绝对服从。有了他们,国家机器才能有条不紊的动起来,他们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他们或许没有名臣那么高风亮节,或许没有忠贤臣那么清白无私,也没有奸佞之臣那么阳奉阴违的顺从,而是踏踏实实,正如《西游记》中的沙和尚,任劳任怨,但绝不做昧良心的事。
其实在我们的企业之中,也何尝不是如此?
作为企业老总,你是否想过,在你的小朝廷里,哪些是名臣?哪些是大臣?哪些是忠奸贤佞之辈?哪些是具臣?
不要奢望有名臣,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大臣往往会让你难堪,譬如唐太宗时的魏征,经常惹得李世民愤愤不平。忠臣与奸臣是相互依存的,贤臣与佞臣是相互对应的,这些所谓的分类全在企业老总的内心,你爱听真话,身边的忠臣与贤臣就多;你爱听好听的话和假话,身边的奸臣与佞臣就多。而具臣,往往是支撑起企业发展的真正执行力。
管理的本质其实就是如何让团队成员千心万心变一心,让大家愿意奉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并形成合力,不断实现既定的企业目标。
而如何做到这些,就看企业领导者对自己团队成员的定义和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