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营销管理 » 正文

产品销售力评估--营销工程“源工具”之一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3-22  

 

  产品销售力评估的意义

  零售商的盈利能力,过去认为主要取决于选择地址,所以有“第一是地头、第二是地头、第三还是地头”;

  我们如果换成“第一是采购、第二是采购、第三还是采购”,也错不到哪里去;

  当然,最正确的说法是“第一是顾客、第二是顾客、第三还是顾客”;所谓地头或者采购的真实意义,就是、也仅仅是,产品与地址辐射范围内顾客需求的对接;

  即便如此,零售企业成败因素中大约有有60%以上取决对产品价值的正确评估、正确组合;只有不到40%取决于自身的资源和运营能力;一些零售商经营一些弱小品牌的产品也能取得不俗的业绩,当取得成功后,零售商往往误会成功的理由,自以为业绩来自于自己的资源(“都是冲着我的商场品牌来的”)或自己的运营能力;于是热衷于进场费导向的采购,忽视顾客需求,不能从顾客角度评估产品价值,最终被顾客抛弃。

  经销商的盈利能力,也大约是60%以上取决于对产品价值的正确评估、正确组合;只有不到40%取决于自身的资源和运营能力;一些经销商经营一些没有广告、促销等支持的产品也能取得不俗的业绩,当取得成功后,经销商往往误会成功的理由,自以为业绩来自于自己的资源(“这些酒都是我朋友帮忙喝掉的”)或自己的运营能力;但如果他敢于再经营一个没有广告等支持、而产品力较弱的产品,他就立即会被“打回原形”:原来,自己的资源、自己的经营能力,并不是成功的“全部关键因素”。

  向经销商或零售商讲解“产品价值评估”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本套工具毕竟是给经销商的手电筒,是照别人的,而受益的是经销商。

  说服产品的缔造者就不那么容易了。“老婆总是别人的好,儿子总是自己的乖”,产品的缔造者是把产品当儿子而不是当老婆的。

  生产厂家住住夸大自身技术的作用,自身品牌的作用,从而夸大产品在口感、性能等方面价值;

  品牌运营商往往陶醉于自己的“灵机一动”、“聪明”,过去的成功经验又扩大了他的自信,往往高估产品品名、包装等的价值,甚至不容别人指责明显的不足。

  决定生产厂家或品牌运营商或成功或失败的,肯定不是产品,因为,经营一流、二流、九流产品,都有可能成功或者失败;所以,产品本身价值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

  但是,对产品价值的错误估计,却是致命的:让没有前途的产品消耗企业大量资源,让极有潜力的产品过早夭折,都会导致企业的连锁反应,如人才流失、渠道“背叛”等,从而动摇企业的根本。

  所以,“产品”不重要,错了也可以改;对产品价值的正确评估才是至关重要的。

  产品销售力评估的基础工具

  对产品的价值进行评估,是个系统工程,要运用许多工具;但“销售力评估”是基础工具,是必须优先使用的工具。

  “自身销售力评估”不决定产品的优劣或好坏;就是说,“自身销售力”的强弱,固然会影响它对销售业绩的贡献,但并不能决定其价值的全部;因为,即使没有销售价值,也可能有其他的正面价值。

  科特勒所创立的营销学,强调“全方位营销”,就是要求企业对所有“接点”进行研究,注入动力,不容许存在没有价值、甚至消耗企业资源的“接点”;对产品,可以要求产品有“自身销售力”,也可以要求它有其他价值,如“误导竞争对手”的价值,“树立企业技术威望”的价值,等。

  但企业所选择的为销售服务的产品,则必须具有“自身销售力”,不能完全指望广告、促销等“企业其他资源”来拉动或推动的。From EMKT.com.cn

  所以,本工具既针对那些担负销售任务的产品,也针对企业战略决策:让不同价值的产品担任不适当的角色,对企业将引起灾难性的连锁反应。

  产品本身没有错:“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草一木皆是兵”;

  错的是运用产品的人:如果不做“产品自身销售能力”测试,不知道各个产品的真实价值,不做产品价值的组合与匹配,不按照产品的价值来三维地分解企业资源,轻则浪费资源,重则引起连锁反应,使企业从此一蹶不振。

  我们仅从生产企业或品牌运营商的角度,来介绍评估产品价值的方法。  

  “产品自身销售力评估”的主要指标是“试购力”和“重复购买力”;如图所示:

  试购力体现产品外在的沟通能力,如品名、品类、价格、包装;

  重复购买率体现产品的部分核心价值,如消费者享受到的口感,消费者享受时得到的认同,得到的“品牌体验”等;


产品直接销售价值或间接销售价值的大致分析

  1、A象限产品: 

  它是支持公司财务的主力产品----即使它的生命力不旺盛,即使它的技术含量低,即使它对品牌没有的贡献可能不直接;

  这是因为,今天营销成功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中,只有顾客资源是稀缺的;而顾客资源稀缺,往往不是顾客需求的稀缺或者顾客购买力的稀缺,往往仅仅是沟通机会的稀缺、沟通内容的说服力的稀缺。

  竞争品牌的噪音、媒体的分化瓦解和媒体威望的急剧下降,使沟通机会稀缺的状况愈演愈烈。

  而A象限产品,亲和力强的中低价格,美好的、亲和力强的口感,正好同时具备“吸引顾客关注、制造沟通机会”,和“沟通内容说服力强”两个特点。

  但是,A象限产品也不是万能的。

  其一,它尤如一个外貌讨人喜欢、又能说会道沟通能力强的交际花,活得很滋润但未必受尊重;

  其二,它可能会误导投资者。它的成长曲线一般是抛物线:

  

  企业投入是0时,企业的业绩不在0点而是在B点,这时候,企业的利润率极有可能是最高的;

  随着投入的增加,业绩总量提升,但投入产出比却逐渐下降,因为投入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

  A点是投入的边际效益等于0的点;这时候,企业误解自己的销售能力,继续投入,去争夺竞争对手优势屏障之内的消费者From EMKT.com.cn,回报不会增加,回报率急剧下降,甚至有可能引起反感;

  投入与增长的关系曲从利润考虑,应该追求怎样的汇回报率,着是应该结合企业整体战略来决定的。。

  其三,A象限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品牌强大如宝洁,它的产品几乎全部A象限产品,所以,它的颜色规格等必须经常性变化。

  第四,A象限产品为了口感等“愉悦功能”,往往牺牲营养健康等功能,如增加添加剂;迎合消费者而不是引导消费者。

  2、B象限产品

  B象限产品在企业经营中经常碰到。贵州茅台镇上的那些“产品真好、包装真差、营销真臭”的产品,都在B象限内。

  人们本能地会去改进它的包装、口感、价格等沟通工具;

  其实,也有另外的道路可走。

  尊贵的美女都是有沟通障碍的;受人尊敬的品牌也要故意设置障碍;

  洋酒就没有可乐好喝(人们才勾兑着可乐喝);高档的葡萄酒,也在储藏、运输、喝法等层面设置沟通障碍;许多洋酒口感难喝、价格高,障碍不少;

  消费与购买的障碍,可以成为身份的符号。

  找到了方法,障碍就成了机会。

  一些倡导“社会营销”的企业,故意牺牲愉悦功能、减少对消费者的伤害,如茅台护肝、金威不含甲醛、养身保健酒等;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与资金,使我们有机会充分发挥产品品质真实价值的优势,围绕产品品质而促销,就能拥有稳定的未来;  

  3、C象限产品

  C象限产品,先不要忙于下结论,要分清是产品“真实价值不足”还是“产品真实价值被口感等表面价值掩盖、解释与传播不足”;

  如果产品真实价值不足,则会出现“费用与销量齐飞”,“做广告找死、不做广告等死”或“做促销找死、不做促销等死”;许多貌似销量一路走红的产品一夜间崩盘,原因就在于,依赖投入而制造的增长不是效益型增长,一旦容易受影响的顾客试购完毕、没有新的试购者补充,资金回款下降、被迫停止投入,就会崩盘。

  C象限产品并不可怕。我们可以改进产品;也可以采取短线操作法,如东方喜炮、金银剑南的操作法;既让它在提高企业的“市场占用率威望”、“现金流”方面做出贡献,又防止它成长到边际效益为负的状态、防止它亏损。

  如果产品的确具有真实价From EMKT.com.cn值,仅仅是产品价值难以展现,表现为价值不足,则投入应向“社区化”“品牌体验”倾斜。

  宁夏红等品牌都属于C象限产品,在产品真实价值不被承认时狂轰乱炸,造成了前期的浪费或者失败。  

  4、D象限产品

  D象限产品,也不一定全无价值。例如,可以用于误导或骚扰竞争对手。    

  产品本身没有错:“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草一木皆是兵”;

  错的是运用产品的人:如果不做“产品自身销售能力”测试,不知道各个产品的真实价值,不做产品价值的组合与匹配,不按照产品的价值来三维地分解企业资源,轻则浪费资源,重则引起连锁反应,使企业从此一蹶不振。  

  从价值评估到价值网络  

  “产品销售力评估”仅仅是“产品价值工具包”中的“源工具”之一;企业在实战中,不仅要全面评估产品价值(不限于销售力评估),实现产品价值的最佳组合;

  还应该结合“价值匹配”、“价值创造”的工具,以最适合的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来达成产品与最适合的人的结合,让合理的产品组合为合适的员工创造价值,以产品价值凝聚企业组织,给员工最合适的发展平台,使销售障碍最小化;From EMKT.com.cn

  还应该结合“价值匹配”、“价值创造”的工具,以最适合的企业渠道资源战略,来达成产品与最适合的经销商的结合,让合理的产品组合为合适的经销商创造价值,以产品价值凝聚经销商、核心终端网络和顾客网络,给价值网络最合适的促进力;从而实现合作伙伴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科特勒营销学的起点,正是追求交易各方通过价值评估、价值匹配(互为平台)、价值创造(盈利模式创新、技术提高)、价值交换,实现各方的价值最大化。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