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兽药企业现阶段的竞争策略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4-12-15
     我国入世以来,出乎人们预料,农业基本上未受到冲击,动物药业也整体趋向平稳,中国动物药品市场广阔。

    

    动物药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动物药品生产企业已有2700余家,经营单位多达7000多家,就目前国内动物药品生产企业规模而言:年产销量在1000万元以下的占90%左右(其中一部分还是作坊式的生产经营);年产销量达1亿元以上(包括1亿)的为数极少。我国原料药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人药厂,动物药品厂生产的绝大多数是制剂,并且97%以上为仿制品,创新能力弱,缺乏知识产权的产品。据载:我国整个医学工业投入研制有知识产权的产品资金仅占销售额的0.5%,企业用于形象战略、品牌战略、广告战略、售后服务和市场调研的投入不足销售额的5%。大多数企业热衷于搞低水平的价格战和回扣,甚至有的企业钻国家法律尚不健全的空子,大搞违法活动。有资料称:美国生产动物药品的企业仅200多家,但其产品却占全世界的22%,而我国在该行业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明星”企业却为数甚少,其整体表现为底子薄、差距大、市场广。

    

    WTO中的动物药业

    一、动物药品厂必须通过农业部GMP认证

    市场的主体是企业,WTO的主体则是政府。政府对药品生产企业推行GMP,正是一种“大浪淘沙”的催生催死机制。很多企业因过去国家对本行业管理滞后的惯例,存在着到2005年不过GMP可能不会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幻想,处于观望之中;还有部分企业由于本身实力原因不想通过GMP,而想在市场规范前大捞一把。然而加入WTO后就不大一样了:市场开放,先来的要求“清场”,后来的要求“洗牌”。加入WTO的国家执行统一药品标准,地方标准将逐步被取消,这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企业必须摒弃地方保护,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必须厉行的。那些没有通过GMP、管理薄弱、体制僵化、对环境变化麻木不仁的企业,会死得更快;而对于通过GMP的国内企业在短期内机遇大于挑战。因为我国加入WTO后,外来企业不可能短期内吃透中国市场,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是以发展中国家进入WTO的。据资料预测该过渡期将有3~5年,甚至更长。这个阶段并不短,可以说这也是我国动物药品生产企业从资本积累阶段进入发展创新阶段的新起点。但总的来说,对企业而言通过GMP认证只是进入未来竞争领域的基础条件。2005年后本行业将进入相对有序的“强强争霸”时期。

    二、要GMP,更要ISO

    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竞争的参与,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提至更高。ISO9000系列标准也将成为国际贸易中需方对买方的一种最低要求,具有ISO9000相当于具有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能否始终适应市场环境,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GMP仅局限于产品形成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偏重于单纯的符合标准的狭义质量,而忽略了产品开发、设计、工艺流程、采购、销售、售后服务等方面;ISO9000比GMP更进一步站在买方的立场,明确规定买方的权利和卖方的义务。目前,市场已呈现买方化、多级化、国际化,需求制约型正在取代资源制约型。产品质量的含义不能停留在行业规定的技术标准,更应重视市场经济下顾客对产品更多方面的要求,产品质量的好坏不仅看它是否达到国家或行业规定,更重要的是看它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或满足需求的程度。

    三、技术创新

    随着新药审批的规范化和对外国专利保护的力度加大,“新药的贫血”将是动物药品生产企业面临的又一“瓶颈”问题。WTO知识产权规定专利索赔高达4亿~10亿美元,买断专利要500万~600万美元,这个数目对于我国大多数动物药品生产企业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并且发达国家利用法律手段和其先进的技术掌握市场已经较为成熟,而我国目前尚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动物药品研究机构。近年来刚刚筹建或初建的新机构的力量还很薄弱,无先进技术,缺少提高标准的产业体系。入世后我国动物药品开发新产品的主体力量还是在企业,因此我们必须逐渐形成拥有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研制真正的新药来填补市场空缺,不然将面临无产品可卖的境地。

    四、产品调整

    1.品种的调整。入世后我国畜产品的出口受阻,动物食品安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农业部2001年4月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计划”,2001年11月农业部又正式批准实施了A级绿色食品的3个行业标准。特别在动物药品方面,明文禁止在肉类动物中使用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和人类专用抗菌药物;并且避免在肉类动物及蛋用动物中使用磺胺、氯霉素、四环素等国外违禁药物。国家兽药行政管理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药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明确提出禁用药品清单,并严格规定休药期,给我国动物药品指明了方向。市场要求高效、低毒、无残留药品,我们必须调整产品结构。

    2.产品结构的调整

    从市场营销角度把动物药品的整个产品结构分为3层。

    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对不存在技术优势的同等程度的竞争即核心产品一样将是以品牌为核心的形式产品到延伸层的竞争。一般而言,品牌货品价格通常比普通产品高出至少10%,现阶段的企业决不能忽视产品形式的塑造。品牌形象是质的问题,不管企业采取哪种管理模式,从决策者到员工都应真正认识到产品质量即生存之本的重要性,从而将社会责任意识、企业生存意识和风险意识贯穿于企业每一个工作程序当中。

    五、产业资产资源重组

    医药行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高产出行业,技术的创新必须有大规模资金。而我国动物药品企业规模小、规模不经济已是不争的事实,创办大型医药企业势在必行。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的美国教授——彼特·德鲁克指出:世界和美国发生的企业合并案件并不是单纯的兼并热潮,而是大规模结构性的调整和重组。据悉:我国现已有一批大的人药产销集团看好并向动物药业进军。就我国目前企业现状看,要在短期内,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营造一批类似国外大规模企业还不现实,因为这将受制于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条件、信息化程度、人力资源、运行机制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能力。在扩张规模的同时满足上述各种条件与企业规模相匹配,满足不同企业不同的动态标准与内外环境相适应的有效规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企业对策

    一、观念定位

    观念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生存必须是一个观念转变和企业“再造”的过程,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于企业创新能力。我国加入WTO后,外资进入的冲击不仅仅是对市场份额的冲击,更多的是对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的冲击。不创造利润的企业可耻。但企业本身第一不是利润,而是为消费者创造财富。现代的竞争,不是直接消灭对手,其实质是争夺消费者,创造和培养消费者。共同利益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企业的主流是崇尚积极的良性竞争智慧,提倡“是敌非仇”的竞争心态,把竞争与合作结合起来,要竞争又要合作,双赢和多赢既是目标又是途径。现阶段的动物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更新观念,创新管理。

    二、选择合适的战略

    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正确面对企业外在的机会与威胁和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弱点,进行深层分析,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战略。目前,国际上采用SWOT矩阵分析法。[S(strength)内部优势、W(weakness)内部系统、O(opportunity)外部机会、T(threat)外部威胁]

    企业通过SWOT矩阵,可以清晰看到其内外环境因素,进行整体分析,从而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企业“适者生存”的动态过程。适时调整发展战略,企业才能在资本市场中赢得先机。

    三、突破动物药业发达国家对我国知识产权的“封锁”

    动物药业的竞争是依靠货币资本加人力资本的竞争,在今后若干年内,通过引资、合资、建立新型大规模制药企业将成为主流。企业必须抓住关键环节,与时俱进地引进和培养人力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采取多渠道、多门路地快速培养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与跨国公司合作、与社会科研机构合作开发新药,提高管理水平,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草药、中西复方制剂。同时应该指出的是:针对我国畜牧养殖业和医疗保健行业不完善的实际,复方制剂、中成药、微生态制剂、基因工程制剂等均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