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5年四川省饲料行业年会上,四川省饲料工业协会 会长 陈代文作了《四川饲料工业现状与发展思考》的分享。
一、历史悠久,基础扎实
四川省饲料行业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坚实的基础。第一家饲料企业诞生于1979年,标志着饲料行业的起步。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四川省饲料行业经历了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稳定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多个阶段。
在初级发展阶段,1984年,第一家外资企业正大入驻四川,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随后,1986年刘汉元创办了第一家饲料厂,进一步推动了行业的发展。在1992年,四川省就成立了第一个由国家工商局批准的私营企业集团,标志着进入快速阶段。进入21世纪,希望、通威、铁骑力士等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四川省饲料行业的领军企业,为行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工业饲料产量2012年首次突破1000万吨。
在创新发展阶段,四川省饲料行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融入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饲料与养殖的融合发展。这一阶段,行业不仅注重规模扩张,更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四川省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粮食产量丰富,为饲料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支持。特别是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高产,为饲料行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来源。同时,四川省还拥有丰富的非常规饲料资源,如农产品加工副产物、植物及其他生物质,如菜籽粕、酒糟糠麸,秸秆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增强了四川省饲料行业的竞争力。
在畜牧基础方面,四川省同样表现出色。生猪出栏和兔、蜂养殖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一,肉牛、肉羊、肉鸡、蛋鸡存栏量也均居全国前10位。四川省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肉奶生产基地,为饲料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畜牧业总产值的持续增长和畜禽肉类产量的稳步提升,都充分展示了四川省畜牧业和饲料行业的坚实基础。
在科研与创新方面,四川省饲料行业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创新平台良好,创新机制健全。拥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众多畜牧饲料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为行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同时,还建立了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形成了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紧密。这些科研平台不仅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还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态势良好,特色鲜明
近年来,四川省饲料行业发展态势良好,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在总体产量方面,四川省工业饲料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尽管在2024年出现了小幅下降,但整体产量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从饲料产量分布来看,配合饲料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也占有一定比例。这种产量分布反映了四川省饲料行业的产品结构特点和市场需求。2024年四川省工业饲料总产量1471.34万吨,同比下降3.8%,其中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分别下降3.3%、17.6%、3.5%。
在饲料质量方面,四川省饲料行业表现出色,饲料质量总体良好,原料品质时有波动。通过对受检单位、生产企业和销售门市及养殖场的样品进行抽检,发现样品合格率普遍较高。这充分说明了四川省饲料行业在质量控制方面的严格要求和出色表现。同时,行业还积极应对部分饲料原料存在的质量问题,如霉菌毒素、重金属超标以及动物性原料抗生素残留等问题,通过加强监管和自律,确保饲料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在结构变化方面,一减二增。2024年猪料占68%,禽料25%,水产4%,反刍1.2%。2023年分别是70%,24%,4.2%,1.2%。产值升降幅度与产量升降不同步。
企业数量增加,行业集中度提高。2024年饲料企业575家(+28),饲料加工企业372家(+10),发放许可证681家次。
在饲料使用方面,四川省饲料行业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随着饲料养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体化企业配合饲料产量占比逐渐提高,一体化企业配合饲料产量占全省82.6%,。同时,饲料使用方式也发生变革,从袋装为主转变为散装为主,从固态饲喂转变为液态饲喂。配合饲料总产量1396.60万吨中,散装料704.57万吨,占50.4%,其中自用占70.7%:外销占29.3%。袋装料的92.4%用于外销。-体化企业的散装和自用料比例高于全省平均值。这些变革不仅提高了饲料的使用效率,还降低了养殖成本和环境压力。
此外,四川省饲料行业还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品牌建设等措施,不断提高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行业还注重与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为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变局在变,挑战在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四川省饲料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局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源、资金、市场等要素的竞争日益激烈。四川省饲料行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建设与合作。同时,还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应对能力,以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技术壁垒等外部风险。
在科技信息化方面,四川省饲料行业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技术创新。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此外,加强合成生物学研究,开发新型营养源、生物活性物质、代谢调节物、保健物质等,实现智控营养“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
产量产能过剩,竞争愈加激烈;生产水平低,综合效益差,竞争力不强,年消费3亿吨工业饲料3-4亿吨自配饲料。年耗玉米豆粕>2亿吨,10%以上玉米、80%以上豆粕依靠进口;总产值4万亿,占农业30%,生猪占畜牧50%。种业自主率低,健康问题突出,药物用量大,死淘直接经济损失>2000亿/年。满足优质、保健、低价畜产品和生态环保养殖的社会需求任重道远!
品种问题(种业安全)、饲料问题(粮食安全)、疾病问题(生物安全)三座大山,压力山大。饲料工业使命重大,如何保障畜禽健康(吃出健康),如何发挥遗传潜力(吃出水平),如何少用粮少排放饲料问题(粮食安全),如何少用粮少排放(吃出和谐)。
四、未来饲料,何去何从
面对未来饲料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要求,四川省饲料行业需要认真思考和规划自身的未来发展路径。
首先,需要认清自我并扬长补短。在优势方面,四川省饲料行业拥有政府高度重视、市场需求大和基础条件好等优势条件;在劣势方面则存在优质原料不足、产业结构不佳和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劣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四川省饲料行业需要加强自身建设并推动产业升级。
1.政策引领与支撑保障 (1)科学规划,明确目标:四川特色饲料养殖模式(四川种,四川料,四川模式,四川效)。 (2)瞄准新质生产力,在三要素(人员、资料、对象)上给予政策与条件保障,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生态。
2.职能重塑、模式创新 饲料养殖职能重塑:业务专一,技术精准,市场稳定,风险共担,效益共享。
3.发展上游,做精下游 上游关键:物理化学生物学融合技术; 下游关键:饲料配制与饲料调制。饲料配制技术=营养结构平衡技术。 营养结构平衡:四大营养要素之间的数量平衡,营养素消化释放与转运的同步性,肉蛋奶蛋自合成时养分供应的同步性。 全价饲料:营养结构平衡,同时满足动物和肠道微生物需要、保障动物健康和发挥生产潜力的饲料。 全局饲料:生产全程各阶段饲料之间的系统平衡,包括若干个全价饲料。
4.科技创新,交叉集成 还原论:纵向深入,点突破,面失衡。 系统论:子系统独立性互作性整体性。 发展动物营养生物学。 动物营养学基础研究重点:脑-肠-肝-靶组织营养生理轴;特别关注肠肝营养。 发展饲料化学生物学:四大数据库(化学数据库、营养价值数据库、非营养价值数据库、抗营养效应数据库)。 饲料生物学价值评定方法:准确、快速、动态、整体、便捷。 研究采食调控技术:最后一公里,饲料工业/养殖业第一要素。
5.建好协会,当好桥梁 协会建设:强化理事会,增加专职人员,创新运行机制; 承接任务:宣贯政策法规,承担主管部分安排的各项工作; 来源:大帝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