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洲猪瘟,智能养猪到底是“解药”还是“糖丸”?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9-03-25

对中国养猪人而言,2018是非常艰难的一年。2018年8月3日,中国确诊了首例非洲猪瘟疫情,从此一个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为预防病毒蔓延,几个月内,国家屠宰了近100万头生猪。按照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月份对400个监测县生猪存栏信息”的说法:2019年2月份生猪存栏及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分别减少了16.6%、19.1%。中国的养猪业和养猪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而与“非瘟”掀起的血雨腥风相比,智能养殖则好似一缕“春风”吹进了畜牧业。“猪脸识别成非洲猪瘟克星”、“阿里、京东用人工智能克制非洲猪瘟”、“猪脸识别让你吃上放心肉”……一则则关于“智能养猪”防治“非瘟”的新闻随之出现。人工智能的降维入“畜”,让早已满目疮痍的畜牧业和畜牧人,似乎看见了“灵丹妙药”。但有专家和部分养殖户认为,通过AI智能技术彻底战胜非瘟,恐怕还为时尚早。那么,在非洲猪瘟面前,智能养猪到底是“解药”还是“糖丸”?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是一种自然性“慢传播”的烈性传染病,只有在人为干扰(如频繁移动猪群,频繁清扫环境)的情况下才会加速该病的传播速度。自从1921年在肯尼亚爆发后,非洲猪瘟肆虐全球,至今无人能制。


而被捧上神坛的“智能养猪”又是什么呢?

其实,我们可以将智能养猪理解为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丰富人的感觉器官、凝练人的主观经验、提升人的作业效率,最终几乎不依托于人而形成养殖作业自循环。也就是说,通过“人工智能”可以达到解放“人脑”的效果。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让养猪人在各个养殖环节中更多依据理性的大数据,少一些“经验”主义;多一些智能操作,少一些“人为干扰”。

从这一点来看,用AI技术养猪可以提高养殖效率、增强猪群疾病防御能力、提升猪的档次、减少“人为干扰”,从而降低非瘟病毒传播速度和风险,真正让养猪场在面对“非瘟”时,可以多一些从容,而不是“病急乱投医”。

 

但是,“人工智能”真能彻底消灭非瘟病毒吗?

从现阶段来看,答案可能让大家失望了。感染非洲猪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病猪高烧、肿大、食欲下降,而从目前媒体报道的人工智能“克制”非洲猪瘟的原理来看,无论是阿里还是京东,都是通过“猪脸识别”、“声音识别”技术检测这些“临床症状”,进而从成千上万头的猪里面准确找到病猪,进行隔离与扑杀,掐断传播渠道,最后彻底消灭病毒。

我们姑且不探究“猪脸识别”在技术和应用上是否存在的困难,仅从疾病角度来说,由于非瘟的传播速度缓慢,潜伏期(从感染之初直至出现临床症状)较长。一旦发现个体发病,往往大部分群体都已经发生了感染。这样看来, “人工智能”若想通过“发现临床症状”来达到消灭非瘟的目的,还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准确、及时的早期诊断。

全球非洲猪瘟联盟主任Sandra Blome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是指出,非洲猪瘟防控的总体原则只能是依靠严格的卫生条件、生物安全和及时的诊断。智能养猪正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能力,实现猪场精细化管理和科学自主智能化决策。

据业内名列全国前茅的大型养殖企业透露,他们已经与北京小龙潜行科技有限公司就共建“人工智能猪场”达成协议,并已开始建设。这个消息对于目前正被非洲猪瘟摧残的中国生猪养殖业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期待着能够有踏实落地的“AI技术”在防治非瘟、保证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