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培养卓越农业人才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5-08-18
【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培养卓越农业人才
又是一年就业难。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15年的大学毕业生有749万人,人数创历史最高,超越2014年“史上最难毕业季”成为“史上更难就业季”。然而,就业难并不代表人才过剩,当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时,企业也在面临人才难求的局面。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和企业需要的人才脱节的问题,学生毕业后,觉得很难融入企业,而企业则觉得招来的人不好用。

当然也有例外,当很多高校的毕业生面临求职难,就业难时,西南大学的毕业生却供不应求;当很多公司因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时,英惠尔公司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为什么呢?他们有什么秘诀吗?

    要说秘诀,还真有,那就是校企合作。三年前,西南大学和英惠尔公司初步达成合作意向,西南大学组织在校大学生到英惠尔公司实习,英惠尔公司在西南大学开设“英惠尔班”,校企共同合作,培养社会型人才。如今,三年的合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越来越强,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强,很多人在实习跑市场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客户资源,甚至拿到了订单,当他们毕业入职后,马上就能进入工作状态。这与之前毕业几个月甚至一两年还没完全融入企业,无法很好地进入工作状态成为优秀人才形成鲜明的对比。
       

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西南大学和英惠尔公司仍然在探讨更深层次的合作。2015815,西南大学以副校长王永才教授领衔的校院领导,以及英惠尔公司董事长任泽林领衔的企业领导在英惠尔公司通州生产基地举行隆重的校企合作签字仪式暨捐赠仪式。双方签订了“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基地共建协议书”和“捐赠协议书”。并举行“西南大学教学生产实习基地”揭牌仪式。会上,王永才校长对英惠尔公司在培养人才方面做出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对英惠尔为学生成长提供的良好学习平台表示感谢。当红色绸布揭开,露出金色的牌匾“西南大学教学生产实习基地”时,标志着西南大学与英惠尔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国际化农业人才,培养卓越农业人才的道路正式开启。

会后,在任博士的陪同下,王永才校长等一行领导参观了英惠尔的工厂,他们对英惠尔公司的可追溯条码系统及精益化生产管理,以及标准化、活力化、多能化、可视化、数据化的英惠尔制造系统给予了肯定和认可。正在英惠尔公司工厂实习的在校大学生,看到校领导来参观和看望他们,激动得欢呼起来,领导的到来,也让学生大受鼓舞,纷纷表示一定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生产实践知识,争做优秀的农业人才。

参观完工厂,校领导和实习同学进行了座谈,几位优秀师兄的成功经历为大家树立了榜样,优秀实习生代表向校领导汇报了实习的成果,王校长风趣地说,不用看别的,从一个方面我就看到了你们的进步,在学校开会的时候,没见过你们带笔记本,现在开会每个人都带着本和笔,而且记录很认真。最后,王校长动情的说,你们现在实习的条件太好了,我们上学的时候做梦都想不到有这么好的实习条件,你们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利用好这个平台。

校企合作取得如此好的成效,与西南大学校院领导和老师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三年前,为了寻求更好的培养人才的模式,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的党支部书记周克勇教授,动科系谢和芳教授和动科系辅导员潘伟业老师专程到英惠尔公司探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方案,也为学生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英惠尔公司对此事也是高度重视,在西南大学创建“英惠尔班”,每年举行两次宣讲会,每次宣讲会任泽林博士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学生做主题演讲。每年的暑假,都会组织在校学生到英惠尔公司参加实习,从理论学习,到生产实践,再到市场上的实战演练。

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求学期间就了解企业的需求,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理论学习结合生产实践,再到市场上进行验证,然后再带着问题回到学校充电。几年下来,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也逐渐融入了企业和社会。当他们毕业时,则不需要再经历“断奶期”和“适应期”,直接可以投入工作。

很多企业也招实习生,但是只招大四的实习生,因为大四的学生马上面临毕业,实习完到公司工作的机会大。但英惠尔公司愿意招大二、大三、甚至大一的学生来实习,而且有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从理论知识,到生产实习,再到市场磨练。一个暑假下来,都会成长很多。其实,英惠尔公司也明白,培养大一、大二、大三的在校学生,很可能是给别人做嫁衣裳,他们离毕业的时间太长,不定因素太多,谁也无法保证他们毕业后就能到公司工作,但是,英惠尔愿做种树人,愿意为行业培养人才,而不只是做摘果人。

付出总有回报,三年来,英惠尔公司招到的实习生和毕业生人数直线上升,而且各个能勇善战,所向披靡。不少人在实习的阶段已经拿到了人生第一笔订单,毕业刚入职业务量就达到了转正的要求,而且员工忠诚度大幅提高,离职率大大降低。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英惠尔愿做人才培养的栽树人,为农牧行业培养国际化、社会化的卓越人才。培养人才不能光靠学校,企业也应该参与进来,才能培养出适合自己的优秀人才。希望更多的学校和企业行动起来,共同做好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卓越的农业人才,让大学生学有所用,共同解决就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