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储高库存悬“利剑” 农产品价改箭在弦上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5-02-09

  中国农产品(000061,股吧)价格支持政策经历了市场价格与政府指令性定价并存,到政府指令性定价,再到市场调节的演变过程。

  1.牌价与市场价并存(1949年-1952年)

  1949年-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商品经济十分落后,商品严重匮乏,在价格形成方面,实行牌价与市场价格并存,以牌价为主导。

  2.购统销制度(1953年-1985年)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确定了在一个农业基础薄弱的国家里,“以农养工”高速发展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从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原来牌价与市场价并存的局面逐步为单一的计划价格所取代。1985年,在农业生产连年增长和部分农产品市场已经逐步放开的基础上,政府决定彻底改革实行了30多年的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

  3.农产品价格双轨制(1985年-1991年)

  从1985年起,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快速推进,进一步放开农产品价格中的国家定价,对一些农产品运用国家指导价进行管理。粮食取消统购,实行合同定购。我国开始对农产品价格实行双轨制。

  4.保护价与最低收购价(1992年至今)

  1992年,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价格模式的需要,进行了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粮食购销价格逐步放开。1998年-2003年,我国开展对粮食实行保护价收购。2004年,我国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但由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粮食市场价格偏低,最低收购价已不能有效地维护农民的利益,实行粮食目标价格开始纳入粮食生产中长期规划和粮食价格政策中。

  5.目标价格试点(2014年至今)

  2014年,根据中央的部署,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启动大豆目标价格试点,新疆进行了棉花目标价格试点。

  政府正为大量堆放在仓库里的棉花、白糖犯愁,高价从农民手中收来,而今价格降了不能亏本卖,且若把库存全往市场上抛,农产品价格显然面临崩盘危险。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国储尽管旨在保障农民利益,结果却落得“两不是”:一是价格僵化,农产品市场被扭曲;二是高库存带来库容紧张、财政困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总结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经验,完善补贴方式,降低操作成本;合理确定粮食、棉花、食糖、肉类等重要农产品储备规模。多位农业相关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农产品市场及高库存现状正倒逼其价格改革,包括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但走向市场化之路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而不应操之过急。

  高库存如“利剑”高悬

  政府显然已经注意到,农产品高库存带来头疼的问题。

  2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透露,去年春播开始各地就向中央政府反映,有的地方表示原有的(某些农产品)库存已经满了,今年如果再有新的收购往里装,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最突出的问题是,国内收购进来的如果要销售出去,价格比国际市场的产品要高,营销企业、加工企业就可能更愿意用国外进口的,导致国内库存不断地攀升。

  为鼓励农民种植战略农作物,中国政府一直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棉花、玉米、小麦、大豆、糖和大米。但这已导致中国的仓库爆满、走私肆虐和海外廉价进口农产品与日俱增。目前,中国囤积的棉花已占全世界的60%,国储白糖也高达600万吨左右。

  对此,万达期货研究员刘永华告诉本报记者,前几年的收储价格,基本是以糖厂成本加合理利润确定的,但在供给过剩的市场环境下,收储价一般明显高于市场价,吸引了国产糖生产商、贸易企业、终端用糖企业甚至进口加工糖企业积极交储。

  “从正常储备功能看,维持三个月的消费量,也就是三四百万吨的储备规模比较合适,目前国储和地方储备,预计已经达到六七百万吨的水平,造成库容紧张,财政负担重等弊端,确有必要缩减储备规模。”刘永华说。

  国储一定程度上令农产品市场发生了扭曲。业内人士指出,农产品国内外价差巨大,如棉花、白糖、油脂国内外价差一度高达数千元;妨碍了粮油市场的自由流通,绝大部分粮油市场“政策市”特征明显;扭曲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利于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就白糖来说,国储政策导致了国内外食糖市场巨大的差异,特别是糖料生产成本的巨大落差,造成国内糖价高出国际糖价一倍左右。这也是国内几乎所有农产品面临的共同困境。

  浙商期货研究员朱磊表示,之前的收储政策切实起到了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但是造成了豆类市场的价格僵化、严重扭曲了国内粮食市场价格,而且该政策也未能有效稳定主产区的大豆种植面积。实际上,目前中国国产大豆、棉花、油菜籽种植面积均在持续下降。

  国储库存犹如一把“利剑”,悬在农产品市场的头上。特别是大豆、棉花等农产品价格在熊市背景下,面临国储高库存的压力,压制了其上涨动力。一些分析人士表示,若国家对相关农产品抛储,则可能造成供应迅速上升,致使价格再度下跌。

  国储也曾“发光发热”

  回顾历史,我们并不能否定国家收储在特定时期的重要作用。

  自2008年10月开始,东北三省一区开始实施国产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大豆临储政策自2008年10月至2014年4月执行以来,对国际、国内大豆市场和市场价格都产生深远影响。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认为,大豆临储政策是历史性的,有深远历史意义,是我国大豆市场争夺定价权和话语权的第一战。

  中国粮食市场从统购统销到购销双轨再到目前大豆目标价格改革,大致有60多年。统购统销从1953年开始到1992年底共39年,期间还有购销双轨、平价粮和议价粮。1996年,中国大豆市场放开,进口转基因大豆逐年增量进口,从1996年的111万吨到2008年的3744万吨,12年时间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达到78.7%。

  期间,豆价暴涨暴跌:新豆上市时,价格下跌使农户卖豆没收益;豆农卖完豆,春播时豆价又开始涨,由于中国粮食市场定价权、话语权的缺失,大豆产业饱受冲击。故此,国家实施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执行初期,有效发挥了保护豆农种植收益作用,之后的2009年、2010年我省大豆播种面积都在最高面积区间。

  国储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户的利益,支撑国产大豆价格。2013年国储大豆收购价格为4600元/吨,国储政策未出台前,国内大豆收购价格为2.2元/斤左右,国储收购价出台之后,国内大豆价格基本处于2.3元/斤左右,价格略有上涨。

  由于国产大豆价格高于进口大豆,加上进口大豆数量不断剧增,2013年大豆进口量为6340万吨,同比增长10%,大豆进口量创历史新高。由于进口大豆榨油率高,临近港口地区油厂原料多选择进口大豆。产区油厂压榨国产大豆利润较低,80%油厂处于停工。

  王小语认为,粮食储备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任何时期也不能轻视忽视、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大豆,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已超80%,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很容易传导到国内,大豆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性物资,是中国最大食用油加工原料和动物饲料来源,也是蛋白含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大豆价格能够直接间接影响肉禽蛋奶市场稳定,这也是国际企业意图掌控我国市场的原因。

  但业内人士也指出,临时收储、最低收购价这两项政策和国家储备不完全是一回事,应该归类为价格调控和市场调控。从近年我国稻强米弱、麦强粉弱、大豆国内外价格倒挂、玉米库存压力现象看,临时收储、最低收购价对加工企业、对国内粮食市场、对消费市场都有客观影响,市场改革已迫在眉睫。

  农产品价改步伐加快

  去年,中国决定在大豆和棉花市场实施目标价格试点,待条件成熟后还将在白糖、油菜籽等市场实施目标价格政策。这意味着,已实施多年的收储政策将退出历史舞台,国内农产品市场去政策化将加快。

  最新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总结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经验,完善补贴方式,降低操作成本。合理确定粮食、棉花、食糖、肉类等重要农产品储备规模。

  以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为例,朱磊认为,大豆目标价格改革有望使得国内大豆价格重新回到供需关系作为决定性影响因素的时代,预计现货可能重新出现集中卖粮时价格低,后续逐步走高的季节性行情。现货市场期货市场都将波动加大。但目标价格补贴是否到位则是影响整个改革成败的关键。总体来看,价格直补、价格保险制度是大势所趋。

  业内人士表示,施行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能够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使国产大豆初步具备应对进口大豆竞争能力。首先,豆农的种植收益得到初步保障,使主产区大豆面积能够稳定,产业链的原料供应得到保证;其次,加工企业能够随行就市采购大豆,确保初步具备市场竞争力;第三,豆农和油厂能够衔接配合,豆农低价卖豆也不亏,油厂低价收购有竞争力,能够共同与进口大豆竞争;第四,产业有条件完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实施国家临储政策和最低保护价政策都是由国家托底,市场体制机制问题被托市政策掩盖,导致种植、加工、贸易、流通各领域都找国家要钱,积习难改,使产业没有竞争力。应用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产业向市场要效益要发展。

  国元期货研发中心总经理姜兴春对本报记者表示,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出台了相关粮油棉保护政策;随着国内供应过剩,进口成本冲击,加上企业市场化程度提高,国家开始在棉花等品种上采取直接补贴政策。这种政策对市场、对农户作用更明显,农民利益得到保障,中间环节利用政策获利寻租空间压缩。棉花价格更多受到市场供求影响,受到政策影响力度有限。

  另外,格林大华期货研发总监李永民也认为,目前政府改革的总体方向是逐渐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在市场机制发挥主要作用时,价格变化主要收到供求关系影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因为历史原因,国内包括棉花在内的农产品库存较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供应压力必然对商品价格产生压制作用。

  但另一方面,李永民也指出,纵观当前主要国家,即使发达国家在内,也没有完全放开对农产品价格的保护,只不过西方国家多采用市场杠杆或新的调控手段,如美国政府相当于为农民提供一个看涨期权进行价格保护,这样既节省政府调控成本,也达到稳定农民收益的目的。

  他进一步表示,今后我国也应该借鉴国外经验,政府为农民提供期权方面的保护手段,同时为农民提供权利金方面的补贴。生产商可以引进期货等交易机制进行保值。多管齐下,不仅可以降低稳农成本,还可以达到保护农民利益的目的。

  不过,广发期货研究员林凤认为,未来我国农产品政策走向市场化之路是势在必行,但是进程是有计划的,有步骤的,而不应激进、操之过急,尤其目前的棉、糖直补政策仍需探索和不断完善。

  她表示,近一年以粮棉油为主的农产品收储政策对期货品种依旧影响很大。具体如以粮食类玉米、早稻等粮食类期货品种需关注国家收储政策,价格方面主要参考国家收储价格,2015年价格或与2014年的价格或趋同。白糖和棉花期货方面,则主要看直补政策与市场力量博弈,但是棉花期货流动性或逐渐活跃,价格方面主要看直补价格与市场价格博弈,而且直补价格或成为棉花期货底部参考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