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金融化助力农民保价增收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5-02-02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有效解决了单个农户“办”不了、集体“统”不了、政府“包”不了的事情,实现了劳动力、资金、技术、土地、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整合,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水平。但由于合作社规模小、实力还较弱,虽然合作社可以成为承贷主体,却难获资金支持。

  今年有“北大仓”之称的黑龙江省今年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预计2014年粮食总产达到1360亿斤以上,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14亿亩。其中,黑龙江省的玉米产量再创新高,总产预计2800多万吨、实现了“十一连增”。然而,国家玉米临储政策启动存在一到两个月的真空期,导致玉米霉变率上升的风险增加。因为只有政策启动,粮库才有钱开秤收粮。在2012年、2013年、2014年,黑龙江临储玉米的开秤时间分别是11月16日、11月23日、12月18日。而黑龙江省玉米10月中旬开始进入成熟期,临储时间则据此时间延后近一月有余。因此,潮粮不能马上在收获后销售出去,则面临存放难,易霉变,集中销售价格低等问题。

  此外,开秤后,加工企业不愿意高价收粮,又由于诸多因素,合作社和农民不能及时变现,玉米现货价格下跌后,农民又出现惜售情况,面对这一切,合作社和农民只能被动接受。利用期货、现代金融手段和工具帮助农民增收,已迫在眉睫。

  目前,南华期货利用黑龙江省实施《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金融改革方案》的有利时机,在黑龙江证监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力支持下,根据黑龙江省农业自身现状和发展特点,设计出了利用期货工具服务三农,帮助农民保价增收的多种模式,目前南华期货已开始了逐步实施的过程。

  农民保价增收运作详解

  随着黑龙江省在玉米产量成为全国第一大省之后,玉米存储及销售成为困扰农民最大问题,一旦短期农民手中存粮不能快速变现,就会出现大量霉变,造成国家不得不调降霉变标准进行收储,这对于未来拍卖粮的采购方也会造成忧虑。如何将农民手中粮快速变现,同时又不损失一段时间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成为解决农民担忧的关键。目前可行的方案如下:

  农民保价增收合作方:由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玉米销售合作社、大型玉米采购企业三方构成,期货公司通过对接合作社与玉米采购企业帮其进行现货销售。

  农民保价增收流程:首先,玉米合作社通过期货公司对接,将现货玉米卖给大型玉米采购企业,企业根据现货等级标准进行结算,期货公司在此期间不参与现货贸易流程。期货公司为玉米合作社提供二次点价的权利,按合作社与玉米采购企业现货销售价格为标准,高于该价格在规定的时间内合作社享有点价权利,如果在规定期间内玉米价格始终低于现货卖出价,合作社可以不点价。由于现货已经销售,所以合作社没有任何损失。如果价格高于合作社与企业销售价格,合作社可以点价,超出部分由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补给合作社。为了得到二次点价的权利,合作社必须将玉米销售现货50%货款存入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合作套保账户,期货公司通过复制场外期权及资金运作对冲二次点价上涨成本,同时享有套保账户中所产生的其他收益。点价结束后子公司返还合作社资金,合作社不承担套保账户运作风险及期权费用。

  农业产业种植基金运作

  随着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在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程中,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原来经营的土地流转增加,使得农业从业者的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得到利用,为建设现代农业创造了必要条件。黑龙江作为玉米产量大省目前已经出现合作社自发承包农户土地,进行集中式种植、收获、运输、销售。但在其运作过程中,种植及收获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随着国家收储政策的变动,玉米现货价格也呈现阶段性下跌走势,为合作社卖粮形成压力。合作社承担着种粮资金投入成本上升,以及玉米价格下跌双重风险。而目前要解决其高种植成本资金和价格下跌风险,运用传统工具已经无法实现。期货公司借助金融领域优势整合资源将合作社种植资金成本降至最低,同时运用南华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及引入外部投顾,将合作社卖粮风险及收益增值在资本市场上得以对冲和实现,形成种植低成本销售无风险的运营新模式。

  农业产业种植基金运作模式:针对种植合作社突出的种植资金成本和粮食销售风险,期货公司帮助合作社引入优质低息农业贷款资金将合作社承包土地及种粮投入成本降至最低。同时与合作社按玉米产量产出的高低给予的奖励,鼓励合作社精细化管理种植与收获。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同种植合作社签订合作种植意向,最终现货销售后按收入进行分配。粮价下跌风险由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进行风险对冲,套保盈利部分弥补现货下跌损失。同时引入外部投顾对闲置资金进行固定收益产品运作,进一步保证资金最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