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扼住了饲料企业命运的咽喉?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4-11-03

  国庆后,鱼粉价格暴涨,秘鲁超级蒸汽从12000元/吨的价格,上涨至14200-14500元/吨,上涨了2200-2500元/吨,比年初上涨了5000元,几乎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受到鱼粉涨价影响,本月各饲企尤其是水产饲企的饲料产品纷纷提价。

  伴随着鱼粉涨价,并带动相关蛋白原料价格快速上涨。这种状况给饲料企业的原料采购带来了极大挑战。如何面对并驾驭这些剧烈的变化,正严峻地考验着每一个饲料企业。作为饲料原料中的主要来源,鱼粉价格走势变化直接折射出未来饲企更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中小企业。

  就我国养殖产业链来讲,风险与利润分布相当不平衡。从原料—饲料—养殖—流通—食品加工—销售终端这个链条中,大部分风险都被上游承担,而整个产业所产生的利润则更多被下游所瓜分。从整个养殖产业链来看,饲料企业仅仅承担了饲料加工这一角色,原料、添加剂、种苗等几乎都控制在别人手中,而大多饲料企业更是难以把控养殖终端。

  从上市饲企今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可以看出,大北农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1.9%,通威前三季度业绩同比上升1.42%,不少饲企的业绩增速放缓。因此,随着养殖集约化的发展,饲料企业的地位异常被动和尴尬。谁扼住了饲料企业命运的咽喉?

  饲企四大致命伤

  首先是原料无主动权。目前我国饲料生产所需要的原料中,大豆80%需要进口,鱼粉70%需要进口,乳清粉则90%以上,国内供应较为充足的有玉米、棉粕、菜粕等。其中,大豆需要看美国人的脸色,而鱼粉市场的主导权则在秘鲁手中。大豆、豆粕、鱼粉、乳清粉这些原料的价格波动剧烈,年度波动甚至能达到50%以上。一年内鱼粉价格能从9000元上涨至14000元,涨幅高达55%。饲料原料占据饲料企业总成本的70%,饲料原料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饲料价格。

  其次是种苗受制于人。无论亲虾还是种猪。比如美国基本上垄断了世界南美白对虾亲虾的出口,而夏威夷正是世界着名的生产无特定病原(SPF)亲虾的中心。目前,夏威夷SPF亲虾出口到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越南、香港、马来西亚、泰国、日本、台湾和菲律宾。其中,美国SIS、科纳湾等公司在中国亲虾市场拥有绝对话语权,尤其是SIS在中国的亲虾销量大约为9万对,占中国亲虾进口量的7-8成,可谓一枝独大。

  2012美国亲虾出口总值为60亿美元,可见美国人很少养虾,也不用担心由于高密度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就可以创造巨额的财富。

  第三是养殖终端不可控。养殖终端尤其是水产风险高度不可控,从水质设施、种苗、动保、饲料、日常管理到天气,无论哪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最终的养殖效益,任何饲料企业都难以把控水产养殖风险。

  第四是产业链一体化公司的挑战。从种子— 粮食—提供种苗—饲料—回收水产、畜禽产品—加工—厨房,无缝地将种植业、饲料业、养殖业整个产业链整合在一起,消灭了各个环节之间巨大的交易成本,从而巩固了自己的利润,同时也保证了自己的收入。全球前十大企业几乎都是一体化运作模式。国外最成功的当属嘉吉和正大,国内最成功的则是温氏集团。它采取了提供种苗-提供饲料-回收鸡、猪的产业链模式,仅仅只整合了养殖和饲料这两个环节就取得巨大优势。

  新希望六和股份联席董事长陈春花就曾说过,农牧企业最大的机会在消费终端,一旦农牧企业产业链延伸到食品消费终端,那么空间将是巨大的。

  正是因为食品加工行业丰厚的利润,我们很少看到有终端的食品企业,将产业链向养殖、饲料环节延伸的情况。但是随着养殖集约化的进程,如果食品、原料企业转向饲料延伸,这就相对简单了。比如美国农牧巨头和央企中粮;中粮拥有国有背景下的特殊政策、特殊规模,掌握了大量粮食原材料、资金以及进口的配额和批文,进入饲料领域是原有产业链顺理成章的扩张。由生产导向型企业转变为市场导向型企业,完成从农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这对众多饲企巨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如何找到明天的钥匙

  洛伦茨曲线显示,尽管近年我国饲料行业的集中度呈上升趋势,但整体变化不大,在正大、希望等大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众多小企业也在不断产生。目前,正大、希望、六和、温氏、唐人神、双胞胎、海大、正邦、通威、大北农等国内10家集团企业占到饲料市场30%以上的份额,90%以上的饲料企业则为微型规模企业甚至小作坊。

  经过长期的市场竞争与优胜劣汰后,我国饲料行业已逐步形成以少数全国性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导,部分中型企业占据区域性市场,大批小企业为补充的市场竞争格局。总体来看,我国饲料行业集中度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饲料行业资金和技术壁垒偏低使企业进出容易,而且养殖业的分散直接导致了饲料行业集中度不高。利润方面,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饲料行业毛利率仅10%左右,利润率仅在2%—3%,多数饲料企业处于微利生存状态。

  为了降低成本,很多饲料企业在采购上下足了功夫,同时也有很多养殖企业完成了从原料到饲料的延伸。但是大多数饲料、养殖企业还是越来越艰难,因为在原料—饲料—养殖这几个环节中,始终是处于整个产业中高风险的阶段中。就比如今年的H7N9流感,温氏作为家禽养殖业的龙头、新希望作为家禽饲料的龙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又比如近年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谋求全产业链的虾料霸主恒兴上市屡屡受阻也牵连于此。即使饲料配方技术、养殖技术不断进步推动企业的发展,但是面对疫情,更多饲料企业还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

  更何况,2011年以来,我国进入深度改革期,经济增长放缓下,我国肉类消费、饲料生产也进入一定的相对饱和期。新希望、正大、大北农、海大、通威等大企业均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中小企业日子更难过。饲料行业逐渐进入洗牌和变革期,尽管目前很多饲料企业仍旧力图开拓市场,但更多是抢占中小型饲料企业退出的份额。

  饲料企业上下受阻。于是,一批大型农牧企业提出了全产业链概念,试图向高附加值的产品终端延伸。以前饲企生产饲料,大概从原料、配方、设备与管理四个方面入手。饲料工业基本上是一个单独的工业,环节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销售到使用对象。这种方式在一定的时期是非常有效的组织形式,但是随着社会规模化水平的发展和提升,我们会发现这个环节链条相对还短。

  随着饲料这个环节的价值就会受到自身和外部的挤压,做产业链的饲料企业也很难成长壮大。大企业要从系统上变革,向产业链延伸,中小企业要看自己有哪些亮点,抓紧时间把这个亮点做强做大,牢牢把握专业性,不要贪大,因为人力资源、管理资源、研究资源跟不上。

  往前如何向原材料的来源延伸,往后如何在养殖过程中跟踪、服务得更加深入有效,真正使养殖户获得基本的硬性产品和软性系统服务?尤其水产行业里面的饲料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饲料企业是组织化程度、规模化效应最高最大的服务组织,最有条件年复一年服务于养殖对象。从最小的鱼苗开始,整个养殖过程都有服务人员跟进。如果我们能够把大环境包括水环境、用饲料的环境以及投入品的环节都跟踪起来,并且真正把系统重复一年一年的使用,我们会发现最终建设的成本很高,甚至效果很有限。农村的养殖相对分散、规模小、管理水平不高,这些使得服务体系的建立受到很大的制约,产业链的打造也还是有很大的压力。

  但这却是中大型企业应该走的必由之路,也许走得很辛苦。比如说从饲料到种苗,这是一个很大的跨度,饲料企业要衍生一个新的版块不一定很顺利,有可能产生多元化的陷阱。产业链过程或许是中大型企业的必由之路,但是中间会有种种阵痛,谁能做到早期良性循环,谁就能够找到明天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