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温氏集团上市肉猪突破1000万头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3-12-30

  对中国养殖业而言,2013年注定是一个历史性的节点。

  2013年12月下旬,南方农村报—新牧网记者获悉,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氏集团”)传出令人振奋的消息:该公司2013年上市肉猪突破1000万头!至此,中国诞生首家上市量突破千万头的超级养猪企业。

  据了解,2013年,温氏2013年养猪业销售值将超过168亿元,其生猪生产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

  从1997年进入养猪业,到2005年上市接近100万头肉猪,温氏集团用了8年时间;从100万头上升到1000万头,温氏集团再用了8年时间。它常年保持20%-30%的增长速度,其扩张不可谓不迅猛。

  成立于1983年的温氏集团今年刚好三十而立。从七户八股的8000元资金发展为销售额350亿元的超大型农牧集团,温氏的成长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如今,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养殖企业和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作为“公司+农户”模式的带头大哥,它颇具典范气质,成为无数同行学习和尊敬的榜样。

  这家曾偏居一隅的公司是如何走出广东云浮那片小山村的?它有什么成功秘诀?未来它将走向何方?

  支点:公司+农户

  温氏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的第一秘诀,自然是行业人士津津乐道的“公司+农户”模式。有人认为,行业里温氏素以低调着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少看见温氏的踪影,是因为温氏的“公司+农户”养殖场历来伫立于市场竞争之外。温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温氏独树一帜的“公司+农户”模式的成功。

  1983年,温北英、温鹏程等七户八股合资进入养鸡业。1986年,温氏养鸡业开始发展“公司+农户”模式。这种模式得到了养户、政府、学界的大力欢迎。

  1997年,当温氏进入养猪业时,自然而然将家禽业成熟的合作模式复制过来。其具体流程为:公司向养户提供猪苗、饲料、疫苗以及技术服务等,养户按照公司规定标准建设猪舍,并按照公司饲养管理要求,饲养120日左右至210-220斤,再由公司将肉猪销售给客户。

  由于很多农民在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缺乏资源,同时不具备种苗、饲料等供给能力,所以非常乐意与公司合作。这种合作方式逐步引导各地农民由传统农业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变,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并被总结为“温氏模式”。

  据资料,这1000万头由全国17381户养户采用温氏模式生产,其中广东省养户为32.25%,新兴地区养户占比为3.57%,广东省外养户为64.18%。

  温氏集团称,2012年,温氏养猪户累计获得养殖效益144972万元,户均养殖效益8.78万元,截至2013年11月温氏养猪户养殖效益累计约为147186万元,户均约10万元。多年以来,养户的收入与公司销售值同步增长。

  新兴县养殖户王海净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他从1999年第一次养猪就和温氏合作。和温氏合作的头三年养殖规模迅速扩张,100头,300头,500头……目前存栏量已超过2000头,年净利润30多万。

  王海净认为,养殖户选择温氏,无非两个原因,一是目前国内猪病泛滥,疫情严重。如果有流行病暴发,就可能因亏损过大而永久性退出养猪行业。和温氏合作,公司承诺每个农户的获利不低于社会同行平均利润水平。二是猪价波动大,行情多变。无论行情如何,温氏一样按合同价格回收产品,即使如今年一样行情不好,每头猪仍然有150元的盈利。从长远来看,养殖户有了切身的保障:“1999年养100头猪赚了9000元,2013年养2000头,能净赚30多万。”

  很多从未养过猪的人也因为和温氏合作养猪而致富。上世纪90年代,新兴簕竹人黄植强做蛋糕生意入不敷出,于是跟着乡亲在1998年与温氏合作养猪。尽管他从没有养过猪,但在温氏模式的长期保护下,2013年他的肉猪存栏超过1000头,年净利润近20万元。

  “公司+农户”模式最大的成功在于双方投入资金都能减少,花最少的钱养更多的猪。王海净告诉记者,现在他跟温氏合作养了2000头猪。但如果按照自己的资金实力,最多养300多头猪。

  保障:产学研与育种体系建设

  温氏养猪业发展的第二大秘诀,是高度重视科技与人才的力量,充分整合各种科研机构的资源,令温氏集团成为各种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也成为国内优秀农牧人才的聚集高地。它与华南农业大学等机构的亲密合作成为业界典范。

  1992年温氏集团董事长温北英以10%的技术股权的形式邀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现为动物科学学院)与公司全面技术合作。华南农业大学的技术力量与人才源源不断在温氏集团得以发展,由此产生的助推力量影响极为深远。

  1998年,温氏集团就在广东省农业厅、华南农业大学支持下,开始种猪的选育工作。

  2000年温氏集团养猪公司人工授精站正式投产,每月向集团公司的7个种猪场提供长白、大白及杜洛克三个品种的公猪精液1500头份,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人工授精站。

  2001年,温氏原种猪场通过专家验收,成为广东省省级原种猪场,并核定品种为杜洛克、大白、长白三个。2002年,288头法国猪入户广东华农温氏畜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农温氏”),温氏养猪板块走入高端领域。

  2005年,华农温氏的新型原种猪被审定为国家级畜禽新品种,命名为”华农温氏1号猪配套系“,是华农温氏在广东省农业厅、科技厅和华南农业大学的支持下选育出的优质瘦肉型猪配套系,饲料转化率在2.5以下,父母代初产母猪平均产仔总数10头以上,基本适应国内南北养殖区域。但由于温氏配套服务内部需求大,一直未对外提供。

  2010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名单,表明华农温氏在生猪育种方面在国家已占据重要的份量。

  2012年10月,温氏集团种猪分公司挂牌,标志着温氏集团养猪事业又一个新阶段的开始。种猪分公司总经理吴珍芳当时表示,温氏集团将在种猪领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种猪分公司成立是温氏集团公司向千亿元企业迈进做出的重大决策。

  据了解,温氏未来规划在华南、华东、东北等建立若干个育种公司,希望通过5年的时间,让温氏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条件和人才队伍,达到国际领先的育种水平,为温氏猪提供最必要的保障。

  从“鸡倌”转为

  “鸡猪并重”

  坚持正确而稳定的战略,是温氏养猪业飞速发展的重要秘诀。从只做养鸡业到养猪养鸡并重,温氏通过一个个五年规划,令养猪板块成为与养鸡板块平分秋色的重要产业。

  据资料,温氏集团2010年销售额养鸡业务贡献60%,养猪业务占30%,其它10%。而2013年,养猪养鸡已经平分秋色。据预计,2013年该公司上市肉猪销售值168亿元,肉鸡170亿元,肉猪、肉鸡分别占总销售值48%和48.6%。

  “1000万头只是一个整数节点,而温氏感受到的则是脉搏的跳动”,温氏集团原集团党委副书记陈泽伦告诉记者,随着养猪板块占比的增大,温氏已经进入一个“稳步发展养鸡,快速发展养猪及相关产业”的节奏。

  陈泽伦介绍,温氏养猪事业的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7-2001年,温氏集团秉持养鸡支持养猪的政策。1999年,温氏集团开始实施集团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并制定了“稳步发展养鸡业,加快发展养猪业,积极探索养牛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的战略,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养猪业,由集团常务副总裁严百草负责。1997年,温氏上市肉猪只有9000头,到2004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已发展到78万头。

  华农温氏鹤山养猪分公司成立于2001年10月,是温氏最早的养猪公司之一。2002年,广东华农温氏畜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农温氏”)的成立,标志着养猪事业不再需要养鸡事业支持,从人才、资金、技术都可以独自孵化,成为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转折点,温氏养猪事业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是2002-2012年。”陈泽伦认为,2002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此后温氏集团的合作养猪农户以年平均25.3%的速度增长,每年肉猪上市数量的平均速度超过了30%的速度增长。肉猪养殖业发展成为温氏集团的第二大业务增长点和利润来源。

  2007年温氏上市肉猪达到182万头,而同期国内生猪养殖行业市场集中度依然很低。据了解,直到2010年,国内年出栏商品猪规模在100万头以上的依然只有温氏集团一家。温氏养猪体量遥遥领先于国内同类企业。

  “2014年达到1360万头,销售值200亿,占广东省出栏量的20%,跻身全球养猪业前三名。”这是2012年温氏集团总裁温志芬说出的数字。据了解,目前温氏集团共有四家专业化的二级养猪公司,涉及养猪业务的二级公司有14家,投产的养猪二级半公司共有57个。温氏在华南、华中、西南、西北、东北、内蒙古等19个省(市、自治区)都部署了养猪公司,满负荷生产后,上市肉猪将超过3000万头。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