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之乡”为何大豆受“冷落”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3-10-16

  长期以来,莫旗农业主要以种植大豆为主,种植模式较为单一。今年,该旗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两大核心目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步伐,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宣传引导和示范带动,今年该旗一改过去以大豆为主的单一种植模式,引导农民种植了玉米290万亩,水稻12万亩,绿色食品、小杂粮及中草药150余万亩,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科学引领

  莫旗以县为单位大豆产量居全国第一,被誉为“大豆之乡”。大豆种植面积占全旗总播种面积的80%,其中50%的地块已连续种植大豆10年之久。连作使土地病虫害严重,部分地块产量下降,对大豆产量造成威胁。为此,该旗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高产作物种植面积,确保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

  莫旗西瓦尔图镇农民张兴国去年种植了100亩大豆、100亩玉米,到秋天一算账,玉米收入超出大豆近一倍。张兴国感慨道:“多亏听了农业技术人员种植玉米的建议,看来真得转换一下思路了。”

  自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民走高效农业之路后,极大地提高了莫旗农民改种旱田为水田的积极性。永安村今年水稻种植户达105户,水田面积5000余亩。水田产量高、效益好,收益是传统大豆种植的3倍左右,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政策支持

  今年,低投入、高产出的特色种植业成为莫旗农民增收的新亮点,部分特色项目正在朝着产、供、销一体的模式发展。在调整种植业结构过程中,莫旗从资金保障、土地流转、科技扶持等方面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今年以来,一批特色产业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总投资1210万元的岭南蔬菜加工专业合作社即将竣工,双龙泉、向阳、绘图莫丁温室蔬菜大棚项目正在建设中。

  乌尔科村自2005年发展黄菇娘种植产业以来,产品销往全国几十个城市,产品供不应求。同时,该村还利用尼尔基镇近郊优势种植西瓜、甜瓜。几年来,该村人均收入由1000多元提高到4000多元。

  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西拉金村村民陈德富在周围几十个村屯发展绿色大米种植,水稻价格较过去提高0.3元/公斤,并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两次荣获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拉伸链条

  莫旗相关部门积极帮助农民跑市场、找销路,举办产品洽谈会,组织参加扎兰屯、齐齐哈尔等地的绿博会,为黄菇娘、黄烟等特色产品申请注册专利商标,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销路,全力为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做好后勤保障。

  莫旗抓住雨润万头种猪加工屠宰项目入驻的有利时机,兴建规模养猪场50多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养猪场100多个。同时,该旗还组建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多个,“一村一品”专业村30多个。

  尼尔基镇富方绿色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初期只有十几户农民,种植面积不足1000亩,而现在入社农民已达600多户,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在相关部门的扶持下,目前,该合作社形成了产、供、销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不但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还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

  多点开花

  莫旗在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坚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今年,塔温敖宝村全力打造的屠育肥一体化的肉羊养殖小区成为众多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该养殖小区投资300万元,占地9000平方米,其中1500平方米的养鸡场已在塔温敖宝村建成。据养殖小区负责人介绍,按现在的饲养规模计算,1年可饲养5批肉鸡,按每批出栏2.5万只肉鸡计算,每年可出栏12万多只,每只肉鸡利润在8元到12元之间,1年的利润将超100万元。下一步,该养殖小区将继续扩大规模,发展育雏、饲料加工等相关产业,打造品牌效益。

  在产业布局规划上,该旗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发展水稻、玉米、菇娘、生猪、奶牛等特种养殖产业,实现种植业和畜牧业的良性互动。今年,该旗已开工各类特色农业项目3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