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产业期市练兵 八仙过海共度时艰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3-06-17

  北京、大连、上海、合肥、南昌、杭州……5月中下旬,在饲料产业期货运用现状的主题调研中,中国证券报多位记者足迹横跨南北。调研中,饲料企业的萧瑟之意溢于采访对象之言表——

  “大豆压榨行业,目前榨油企业都在一个比较差的利润上挣扎,只算工厂可变成本的情况下,去年大豆压榨利润每顿亏损甚至达到80美元,而同时中国的产能还在增加。”路易达孚(北京)贸易有限公司豆粕销售经理王莉对于当前大豆行业供需严重失衡感叹道。

  “近两年,上海地区已有近百家小型饲料企业倒闭,占比在30%以上。”上海大力饲料董事长王国均介绍,当前饲料产业的整合正不断加剧并向纵深发展,增加了企业系统性风险。

  在产能严重过剩的宏观背景下,恶化的企业生存环境、加剧的行业风险,也倒逼了企业运用期货百计避险,“没有人可以离开期货市场,纯粹做现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行业景气低迷 基差交易“锁定”风险

  “国内大豆行业总体是严重过剩的行业,不算日产能在1000吨以下的大豆压榨厂的话,中国目前实际产能应在1.2亿吨附近,而中国每年的压榨量仅6000万吨,比例仅50%。”王莉介绍当前大豆行业供需状况时颇感无奈。

  近年来,国内进口大豆压榨行业持续挣扎在亏损边缘,降低开工率已经成为行业常态。据了解,2009年以来,大豆加工行业利润逐年走低,进口大豆压榨行业的开工率不足50%。但同时,部分实力强大的国企却不断上马新工厂,行业产能仍在不断上升。

  “近几年,整个行业产能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其中扩张最快的是国家梯队,如中储粮、中粮等。”王莉表示,上述国营企业之所以在整个行业景气度低迷之时逆向扩张,一方面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因素,另一方面在于扩大市场占有率的考虑。

  而在国企逆向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外资企业的“蛋糕”则不断萎缩。路易达孚(北京)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涛坦言,公司在中国的生产线处于收缩当中,“产能急剧过剩使得饲料行业的贸易环境和加工环境进一步走差,即使是大的国企,其今年的盈利状况也出现了恶化。”

  调研中,记者经常听到一个词是“涨库”,即购买产品因超过仓库存储量而无法入库。“这是目前饲料产业供过于求的微观表现。”陈涛说。

  过剩产能难以出清,利润连续降低,不参与期货就难以盈利,几乎成为整个大豆压榨行业的共识。“路易达孚公司的豆粕销售中至少有一半通过基差交易达成。”陈涛说。

  基差代表现货与期货的价差。相比传统的一口价交易,基差交易在定价上给买方提供了更大的主动权。例如,路易达孚与下游饲料企业客户签订2013年9月交货的豆粕基差交易合同,并约定一个固定基差,客户便可以在合同签订日之后至9月1日前期货市场任何一个交易日点价。只要期货价格曾击穿该客户点价的价格,该笔基差交易便视为达成。双方最终的现货交易价格为期货点价价格加上双方约定的基差。

  陈涛说,在这种定价方式下,客户能够按照自身对市场的研究判断,自由选择适合的结算价格。对于卖方而言,尽管目前豆粕期现货价格倒挂,但一年中总有几天相对大豆原料价格出现盈利空间,一旦出现这样的机会,公司就会争取全部套保。此后,每达成一笔基差交易,路易达孚便在点价的价位,实施相同数量的买入平仓。

  “做基差交易以后,现货销售价格与期货价格的变动更加统一,比如期货盘面涨了50元/吨,现货销售价格即时上涨50元/吨,反之亦然,这样更有利于市场风险的控制。”陈涛说。“当买入和卖出都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对冲以后,我们对市场价格的绝对涨跌便不再敏感,而只关注基差的变化。”

  除了规避市场价格风险外,基差交易还有利于降低供需双方的价格谈判成本、保障商品销售及采购的连续性。基差交易在发达国家较为常见,但国内运用较少,目前主导国内豆粕基差交易的,主要是路易达孚和嘉吉等国际粮商。

  产业整合加剧 套保规避系统风险

  近几年,国内大型饲料企业借助规模优势和产品开发优势,不断加快整合步伐,已进入纵深发展阶段。据某大型饲料估计,在过去的五年里,全国1.5万家饲料企业已经减少到1万家,预计未来五年还会再减少5000家,更大胆预期全国最终将保留约500家规模饲料企业。

  在养殖领域,规模化进程同样十分明显。据了解,2007年始,我国养殖业的整合已驶入快车道,农户养殖以年20%的速度退出,中小专业养殖户逐步替代一家一户的单个散养状态。在浙江某大型饲料企业调研期间,该企业销售总监告诉记者,企业年饲料生产能力近80万吨,而且在下游养殖领域也建立了规模较大的水产养殖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A股涉及养猪业的上市公司近30家,一些投资公司和信托公司也开始涉足养殖业。2012年,中粮信托就曾与中粮肉食合作,推出国内首只生猪信托产品,这种合作模式可进一步延伸为由农户或私人养殖企业修建养殖场,信托提供购买和养殖所需的资金,企业提供管理和技术的“公司+基地+农户+金融”模式。

  实际上,在我国养殖产业中,“公司+农户”的模式已经普遍存在,农民以土地、禽畜舍和劳动力为企业养殖禽畜商品,企业提供种苗、饲料、防疫、技术服务、统一销售等支持,企业与农民就养殖收益进行利润分成,如果效益不好,企业将为农民提供最低养殖收益,避免农民出现亏损。对于企业而言,该方式可以通过让农民养殖,减少了劳动力成本和基础建设投入,短期内实现大规模扩张,对农民而言,农民养殖最差可获得保底收益,稳定了养殖规模。

  如果将上游压榨油厂、中间饲料贸易加工企业、下游禽畜水产养殖连成一线通盘考虑,产业规模化演进的路径十分清晰,国内油厂已经形成国有、外资、民营三大核心阵营,企业实力强,规模化程度高;饲料贸易加工企业正在加紧扩张推进,已经诞生如双胞胎这样的千万吨级饲料大厂;养殖领域的规模化程度最低,但发展速度之快不容小觑。

  只有规模较大的企业才有可能生存下去,但与规模化相伴而生的是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一旦形成规模化经营,市场风险对产业的影响就有可能是颠覆性的。

  今年以来,由于长江死猪漂流和禽流感爆发,饲料和养殖企业纷纷感受到行业寒冬的冷意。江苏立华禽畜有限公司等采用合作养殖模式的企业面临了巨大亏损,该公司与1000多个农户合作,每个农户的养殖规模在7千至1.2万只,即使在禽流感导致的鸡肉无人问津期间,该公司仍要保证农户养殖每只鸡得到1.89元的收益底线,仅4月和5月两个月的时间,企业亏损规模就达5000多万元。

  “近两年,上海地区已有近百家小型饲料企业倒闭,占比在30%以上。”上海大力饲料的董事长王国均介绍说,上海大力饲料是一家年加工3万吨的小型饲料企业,企业通过大连豆粕期货操作,逢低买入建立合理库存,在竞争激烈的饲料市场中仍能保持发展。

  中粮期货总经理黄辉预计,随着市场化程度加深,饲料企业和养殖企业的规模会越来越大,期货市场在企业管理经营中作用将变得极为重要。可以预见,随着国内饲料和养殖产业整合步伐的不断推进,规模化企业参与利用好期货市场将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

  以“期”定“现” 规避价格风险

  “几年前,说起期货,还没几个人能懂。现在,行业内已经鲜有人不看期货盘了。”王莉说,“经销商能生存到现在的,没有一个能离开期货市场,纯粹做现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中粮每天在期货市场上午第一小节交易结束后,才会参考期货盘面价格向经销商发布豆粕、玉米现货报价。如果当天期货价格变化较大,还会再调整一次现货报价。”中粮粮油有限公司饲料部总经理助理王希军表示。

  安徽嘉丰粮油饲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张贤武也表示,目前,当地油厂的豆粕报价按照大连豆粕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加上一定的升贴水来确定。

  同时,近年来,产业客户参与期货市场的热情也十分高涨。大商所数据显示,2012年大连玉米、豆粕期货的产业客户日均持仓量占比分别达到42.76%和42.25%,产业客户交易量占比分别为16.83%和8.68%。今年截至调研当日的5月16日,参与玉米、豆粕期货交易的产业客户数量同比增长了21%。

  产业客户参与度的提升也从一个方面了反映了大连相关品种的运行质量。以去年交易最为活跃的豆粕为例,从期现基差年度均值看,2012年大连、日照、张家港、广东这4地豆粕出厂价的均价与豆粕主力合约的基差均值为178.9元/吨,而2008年该均值为457.3元/吨。“基差走势缩窄,说明了豆粕期货近几年并没有因成交量放大而脱离现货,而是与现货走势更加紧密。”东证期货李想对记者说。

  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也有一些饲料贸易和加工企业在利用期货市场套保或套利操作时走形。安粮期货总经理朱中文对记者说:“如果只看到期货市场提供的巨大投机利润,企业是做不好套保的。有的企业技术动作不过硬,动不动就跑偏。”真正的套保操作必须与现货交易相结合,套保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赚钱”或“输钱”的概念,也不能对冲全部风险,其目的在于规避价格风险,锁定成本利润,这才是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