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市场购销不旺 后市上涨可期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3-05-27

  近期,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整体保持平稳,局部略有波动。分地区来看,华北黄淮产区玉米价格平稳,市场购销不旺;东北产区农户春播基本结束,基层余粮有限;南方销区因产区成本带动局部玉米价格出现上涨。

  华北玉米市场购销不旺,短期暂难改观

  据了解,目前华北地区玉米市场购销不旺,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市场收购价格相对稳定。据中华粮网监测,截至2013年5月23日,河南郸城地区玉米收购价1.11-1.12元/斤,与前期持平;当地农户手中余粮已非常有限,约1成左右。河北邯郸地区玉米收购价为1.09-1.11元/斤,与前期持平。山西洪洞地区玉米收购价1.0-1.1元/斤,与前期持平。

  因新麦上市临近,基层收购点多数停收,粮库和贸易商也开始为收购小麦做准备。整体来看,基层粮源处于缩减阶段,尤其河南、安徽地区粮源销售殆尽,贸易环节余粮相比去年同期偏少。河北地区上量较前期放缓,供应力下降,企业收购价格止跌企稳,近期报价维持坚挺。同时,山东省内企业采购价格呈现稳定趋势,近期波动幅度较少。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后市玉米价格看涨,但是具体反弹时间和涨幅还要看养殖业的恢复情况,后期需求仍是决定玉米价格走势的关键因素。不过,短期来看,需求很难快速提升,玉米市场弱势稳定的格局暂难改观。

  东北春播基本结束,延期播种影响有限

  据农业部5月16日农情调度,东北四省区玉米已播2.43亿亩,完成96.7%。其中,辽宁、吉林玉米播种已结束;黑龙江完成94.5%,南部地区早播玉米已经出苗;内蒙古完成82.3%,同比快3.5个百分点。

  据中华粮网实地考察了解到,由于前期东北地区气温普遍偏低,春涝严重,今年东北农作物播种较往年延迟,玉米播种普遍推迟10-15天左右。吉林西部考察沿线玉米出苗率在90%以上,从实际地块观察苗龄多数处于3叶期,苗高在3-4厘米,整体长势良好。黑龙江泰来地区玉米春播已经全部结束,苗龄处于3叶期,高度4-5cm,出苗率在80%-85%。据农民反映,虽然玉米播种时间相对往年延迟,但是后期如果天气条件正常,对玉米产量影响不大。

  随着春播进入尾声,东北市场购销略有好转,基层农户手中粮源陆续释放,当前余粮数量已较前期明显缩减,一定程度上为后期粮价上涨形成支撑。分地区来看,黑龙江地区农民余粮已经基本售罄,余粮多为霉变超标,粮质偏差;吉林地区余粮不足三成;辽宁和内蒙均不足两成。

  深加工需求依旧疲弱,饲料养殖逐步回暖

  近期,酒精价格整体稳定,局部走弱,但下游需求持续疲弱,企业出货速度一般。综合来看,市场购销清淡的局面短期仍难缓解,价格将继续维持弱势局面。淀粉方面,受气温回升影响,饮品需求提升,消费旺季的到来对淀粉糖起到提振作用,此外,为了稳定食糖市场价格,发改委决定下达本年度国家第二批食糖临时收储计划,收储数量按30万吨安排。收储开始时间为2013年5月24日;收储的食糖为2013年1月份以后生产的国产白砂糖加之白糖,白糖的政策收储也将对淀粉糖起到提振作用。

  3月初,猪粮比价跌破6∶1盈亏平衡点后,国家迅速启动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发布预警信息,建议广大养殖户合理调整生产,避免大的亏损;4月份以来,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先后两次在全国20多个省份开展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10余个省份还按照当地预案要求,及时开展了地方冻猪肉储备收储。近期,国家启动预案调控市场的效果逐渐显现,生猪价格趋稳回升,快速下跌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截至5月15日,全国平均生猪出场价格为每公斤12.79元,连续3周出现小幅上涨,每公斤较前期低点回升0.18元;猪粮比价为5.33∶1,连续4周小幅回升。不过,随着夏季到来,猪肉需求进入季节性消费淡季,一定程度利空猪肉价格。

  另外,随着禽流感疫情的消退,市场对禽蛋的消费需求开始回暖,同时,国内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也略有好转,由此推动肉鸡苗价格反弹,禽类养殖或将稳步复苏。

  临储收购进度放缓,总量之大利好市场

  据市场消息,受东北春播影响,临储收购量近期仍保持较低水平,但总量已达到2920万吨以上,预计5月31日结束前将达到3000万吨。由此来看,后市玉米贸易流通量将出现下降。按照往年惯例,临储拍卖将在市场价格上涨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进行投放,此前的市场供应只能依靠贸易库存,今年的贸易库存量不足或导致后期市场出现供应偏紧的阶段,由此拉动玉米价格上涨。

  综合来看,国内市场短期供应仍相对充足,玉米价格上涨后劲不足。但是目前产区余粮已进入底部消耗阶段,市场供应只会越来越紧,临储玉米巨大的收购量将不可避免的导致市场可流通粮源减少,中期市场供应或出现缺口,而新小麦上市后仍需2个月左右的后熟期才能用于饲料加工,届时南方企业不得不面临被动补充玉米库存局面,玉米价格可能出现短期上涨,但鉴于后期小麦替代及进口玉米的威胁,不看好远期玉米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