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牛马事件” 没有监管就没有安全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3-02-16

  欧洲市场上出现以马肉冒充牛肉的“牛马事件”持续发酵,随着调查深入,不仅发现“以马充牛”的做法可能已经存在半年之久,而且波及范围多达16个国家,其内幕之诡异、产业链之复杂,让欧洲各国政府、媒体至今没有理出清晰的头绪。

  无论内幕如何,这一事件都让欧洲消费者大惊失色一向被认为监管最严、信誉最好的欧洲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居然出现如此明显的漏洞,还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如何保持信任?这次的漏洞出现在这里,下次还可能出现在哪里?

  即使在遥远的中国,这一事件也已激起不小的涟漪:掺杂使假,一向被视为中国人的专利,何以出现在一向被我们视为安全天堂的欧洲呢?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只要有足够的利益,加上不够严格的监管,造假就有了空间;只要有了足够的空间,自会有商人逐利而来,这只和商人的逐利本性相关,却和肤色深浅、鼻子高低无关。

  以“牛马事件”为例:正常情况下,马肉并不比牛肉成本低,“以马充牛”无利可图。因此,常态下不可能出现以马充牛的做法。亦因此,欧洲食品监管程序中,根本没有马肉DNA的检测项目。但一个被推测的可能成因,打破了上述“无利益、无监管”的平衡去年年底,罗马尼亚开始落实禁止马车上路的禁令,大批驭马被送进屠宰场。大量不受欢迎因而价格低廉的马肉突然集中出现,给掺假行为带来了潜在的巨大利益,原有的“无利益、无监管”平衡被打破,代之以“有利益、无监管”的失衡,“以马充牛”造假由此而生。马肉源头被确证出自罗马尼亚,也为上述推测提供了佐证。

  事件远在欧洲,中国消费者买到欧洲马肉的可能性不大。但这一事件却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具有一定启示意义:造假的商人确实无良,但减少乃至杜绝造假,却不能寄望于商人的良心,而是必须从严格监管入手。目前,包括欧洲在内的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状况,确实大大好于中国。就直接的观感而言,发达国家的商人,普遍比中国商人更讲信誉。但“牛马事件”提醒我们,欧洲商人对信誉的重视,未必出自良心,却更可能出于在多次博弈中长久获利的权衡。

  好的市场环境,是那种能够保证诚信企业长久获利,却让造假企业得不偿失的环境。造就这样的环境,加强监管是最重要的前提。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信誉良好的企业得以生存、不败,造假企业则难以生存而被淘汰。如果说发达国家的商人们看上去比中国商人更绅士、更有良心一些,也是多年奖优逐劣的结果。而如果监管不严,甚至像曾经的国家药监局那样奖劣罚优,则经过长时间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市场上剩下的必然是那些最黑心、最无耻、最会造假的无良商人。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大致如此。

  不必急着颇感“欣慰”地感叹“欧洲也有”,而是应该从这一事件中看到更大的危机:欧洲那么严格的监管体系,仅仅露出一个缝隙,就被无良的商人利用,那中国这个漏得跟筛子似的监管体系,还能有效保护中国消费者吗?还能逐步营造一个奖优逐劣的良好市场环境吗?消费者迫切需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