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粮增粮,东北玉米是重要突破口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3-01-07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父字村农民程坤是当地闻名的玉米种植大户,去年,他家的玉米亩产达到了1041.3公斤,勇夺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玉米王”称号,也实现了吉林西部半干旱区玉米单产的突破。

  在东北四省区,像程坤这样种出高产玉米、创下单产纪录的农民还有很多。消息称,去年我国东北玉米大获丰收,全国玉米产量更是首次突破2亿吨。

  作为农业部稳粮增粮的重要科技行动,去年春季,农业部在我国东北玉米主产区启动了玉米“双增二百”行动,计划用5年时间,在东北地区近2亿亩玉米种植面积中,实现1亿亩玉米平均亩增产200斤以上,亩节本增效200元以上的目标。不到一年时间,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了科技增产增收效应,种粮积极性越来越高。

  抓好东北玉米生产就牵住了我国粮食生产的“牛鼻子”

  稳粮增粮,东北玉米是重要突破口。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也是“饲料之王”和工业原料。2004年~2012年,我国玉米面积增加1.63亿亩,增长45.2%,占粮食面积增量的91.6%;产量增加1846亿斤,增长79.7%,占粮食产量增量的58.1%,玉米是主要粮食品种中面积和产量增长最快的品种。

  一方面,我国对玉米的需求量在飞速增加;另一方面,我国的玉米生产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产需矛盾日益突出。有专家称,“十二五”末我国玉米消费总需求量将在4400亿斤左右。如果不解决生产问题,未来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2011年,美国玉米平均单产600多公斤,我国仅为382.4公斤;同样地处黄金玉米带,吉林省玉米平均单产达到497公斤,黑龙江仅为389公斤。这说明我国玉米均衡增产的潜力还很大。

  玉米增产该如何推进?农业部将目标投向了东北的玉米主产区。据了解,东北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全国43%左右,玉米生产优势明显,但生产中也出现不平衡、不稳定和部分地区产量低的现象,若进行技术改进,增产空间非常大。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认为,抓好玉米生产,就抓住了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抓好了东北地区玉米的稳定增产,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我国玉米生产乃至粮食生产的“牛鼻子”。

  吉林省农科院资环中心主任王立春分析说:“我国玉米种植密度普遍偏低,全国平均每亩3500株左右,而美国种植密度平均达到5000株。如果我国玉米种植密度每亩增加500株,亩产可提高50公斤以上。”

  按照“双增二百”计划,2012年启动实施3500万亩,实现亩均增产120斤,亩节本增效120元;2013年~2014年扩大实施,达到8000万亩以上,实现亩均增产160斤,亩节本增效160元;2015年全面实现1亿亩玉米“双增二百”,辐射带动整个东北地区玉米大面积均衡增产。

  一场轰轰烈烈的“玉米革命”在东北大地上拉开帷幕。

  “双增二百”助力东北粮食增产

  推动玉米持续增产,核心是主攻单产,关键是立足抗旱,办法是品种、技术、管理三管齐下。

  “吉林8000多万亩耕地,玉米就有5900多万亩。去年我们在33个县落实了863万亩实施"双增二百",并安排技术支持单位和包县专家。”据吉林省农业厅科教处副处长侯新宇介绍,行动启动前,全省通过冬春农闲对农民进行培训。同时,将“双增二百”行动与阳光工程、高产创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相结合,既保证了经费,又落实了技术指导。

  同样,黑龙江省将“双增二百”科技行动纳入各级政府行为,建立工作责任制,在47个县落实了1500万亩;辽宁省注重整合项目资源和科技手段,安排17个项目县,示范推广600万亩;内蒙古则在东四盟市的27个旗县(区)落实了1200多万亩,结合项目、抓核心示范区建设,强化辐射带动作用。

  政府有规划有扶持,科技行动的大平台便搭建了起来。要起到更好的实施效果,技术集中与示范推广就成为了其中的关键。

  "双增二百"关键要突出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坚持大联合和大协作。”王立春告诉记者,吉林针对不同的地貌特点推广不同的关键技术,如对半干旱产区,推行膜下滴灌技术,同时配合品种选择,结合施肥技术;针对半湿润区,推行宽窄行交替种植技术;针对湿润区,则主要是进行化控防倒。在去年粘虫病虫害肆虐的时候,吉林省组织专家及时下地查看指导,同时用吉林农科院自主研制的高秆喷药追肥机,及时防治了粘虫病害。

  玉米要高产,还需调动农民们的积极性。作为“双增二百”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部从去年6月起启动了“玉米王”挑战赛,此举吸引了上万名种植大户报名参加。

  在“玉米王”挑战赛中,黑龙江省龙江县黑岗乡三家子村农民杨海军,单产达997.88公斤;辽宁省建平县昌隆镇东景村农民高洪军,单产达1167.05公斤;吉林省桦甸市金沙镇民龙村农民左江成,玉米亩产1168.78公斤;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开鲁镇王家店村农民于永文,亩产达到1187.87公斤。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农民金英敏是2011年吉林种粮冠军,也参加了“玉米王”挑战赛。他家的70亩地亩产达到了900多公斤。他说:“本来我是奔着头名去的,虽然没拿上,但我也增产了,在品种选择、技术使用等方面都下了功夫,付出也很值得。我打算跟"玉米王"好好交流,来年拿个头名。”

  在“双增二百”科技行动的带动下,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2012年玉米平均单产达到700公斤,比上年增加100公斤。该县农技站站长王贵满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亩增产200斤,按每斤1元市价计算,亩增收200元;技术应用加统防统治,节约成本40多元,节本增收加起来达到240元,按照每亩700公斤计算,扣除400元成本,亩纯收入近1300元。

  目前东北四省区均已实现2012年“双增二百”目标,有力支撑了东北粮食增产。

  新型生产经营模式不断释放土地生产潜力

  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副组长赵明认为,2012年玉米增产,一方面是靠推广良种提高单产,另一方面,依靠科技实行集约化种植,释放土地生产能力。

  正如赵明所言,在去年的“双增二百”行动中,新型生产经营模式不断涌现。62岁的郝双是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民,也是技术指导员。去年他联合村里15户农户集中种植的20公顷玉米地,全部获得高产,产量高达900公斤,创造了“西河模式”。

  “西河模式”并不需要农民流转土地,它依托农机植保合作社,对参加联合种植的农民进行统一供种、防治、施肥、收割。农民只需出生产资料的费用,其余工作都交给合作社成员,同时,合作社成员接受农民们的监督,到丰收的时候,增产增效都归农民所有。

  “这相当于一个合作组,这样农民也不会失去土地,他们的利益也能得到保证,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由生产者变成了监督者。”郝双告诉记者,去年又有100多户农民提出申请,要求参加玉米种植的联合组,辐射面积将达到650公顷。

  除了郝双的“西河模式”,在其他地方也涌现了各种各样适合当前玉米生产的新方法,探索出了多元化服务模式。如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市规范化流转土地260万亩,加快发展玉米产业,形成了市、旗、乡三级农服中心全力指导,合作社为主的经营模式,推进集约化经营,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把示范片建设成现代农业示范典型。

  “有了好的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再加上好品种和新技术,以及能人的示范带动,玉米产量还将实现大跨步!”王立春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