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粮食市场不断吃紧 业内称价格仍有上涨空间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2-09-27

  作为拥有19亿人口区域,从早期的收获计划,到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以来,农业一直是中国和东盟之间重要的合作领域。随着近期国际粮食市场供应趋紧,粮食安全再次成为国际热点。在21日至25日举办的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粮食危机成为不少参会嘉宾、企业关注的话题。有关人士认为,中国和东盟在共同维护粮食安全方面合作空间和潜力巨大,应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不断“吃紧”的国际粮食市场

  今年以来,美国、东盟部分国家先后遭受干旱、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粮食生产遭受重创,世界粮食市场不断“吃紧”。

  正在此间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缅甸瑞特诺粮油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约丁告诉记者,缅甸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受灾区粮食减产明显,这也直接导致他们此次展出的大米、大豆、花生、芝麻等价格显著上涨。他认为,价格仍有进一步上涨空间。

  事实上,灾害、粮价暴涨可能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关注的重点。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在东盟,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和缅甸是大米主要出口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则是主要大米进口国。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黄朝翰看来,东南亚国家粮食供求是不平衡的,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大米都依靠进口,粮食对外依赖度很高,粮食的安全度很低。

  分析人士指出,在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粮食需求持续增加、全球极端气候增多和耕地面积减少等大背景下,国际粮价已经进入上升通道。

  前来参加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东盟秘书处副秘书长林康宪表示,中国和东盟在面对现在有关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问题,需要有丰富创新的方法,从而提供充足的食品给全世界“尽管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尽管全球经济面对下滑阶段,我们仍然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突破获得发展。”

  共同危机“拉近”中国和东盟距离

  粮食安全对中国和东盟国家都显得至关重要。中国正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可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情势严峻。对中国而言,如何养活超过13亿的人口,是粮食生产的永恒主题。

  东南亚是全世界最主要的稻米产区之一。国际谷物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是东盟五个最大的大米生产国,每年出口大米总计超2000万吨,占据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泰国官方数据显示,2011年泰国大米出口量达106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覆盖19亿人口,若在自贸区内解决粮食问题,就是对全世界粮食安全的一大贡献。”广西社科院研究员杨亚非指出,中国与东盟必须更加紧密合作,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完善粮食贸易,共同应对粮食安全问题,以实现共赢。

  黄朝翰认为,东南亚国家粮食供求基本上是不平衡的,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出口大米,而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大米都依靠进口。粮食对外依赖度很高,粮食的安全度很低。

  柬埔寨国务兼商业大臣占蒲拉西(C H A M PR A SID H )说,目前在中国市场当中最受欢迎的产品是大米“我们生产的大米质量非常好,每年全国产量大概有200万吨,我们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大米出口到中国。”

  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大

  前来参加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专家指出,中国、东盟双方在粮食安全领域的合作还有很大潜力。一方面,来自中国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和水稻种植技术在越南、柬埔寨、文莱等国家受到欢迎,对当地稳步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十分庞大,对包括粮食在内的产品需求也十分旺盛。

  广西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处副处长吕荣华认为,东盟国家的水稻育种技术跟国内相比,总体上有不小的差距,由于杂交水稻新品种数量不多,大多数地区的农民一般种植常规稻,“尽管常规稻品质相对较好,但产量较低,每亩产量约700斤左右,这与杂交水稻产量有一定差距。”受自然条件、分散种植、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影响,东盟国家农业机械化普遍不高,农业还停留在粗放的传统种植水平上。

  而东盟国家大量肥沃的土地也吸引着众多的中国农业企业前往寻求商机。农业部统计显示,近10年来中国已组织和投入资金数亿元,在“10+1”范围内开展各类农业交流与合作项目150多个。在广西,近几年来,就有30多家企业、单位赴越南、老挝、柬埔寨、文莱等东盟国家开展农业开发合作;除合作建设农业示范基地外,他们还与越南、柬埔寨等国合作大量培训水稻育种、种植技术人才。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接壤,每年春夏时节东南亚水稻产区的“两迁”虫害向北迁徙迁飞危害中国南方稻区,晚稻时节又再度向南迁飞回到东南亚,这对双方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广西植保总站总农艺师王华生透露,2009年以来通过与越南等国合作加强“两迁”害虫的测报和防治,广西因此至少避免损失粮食产量约65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