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粪养蚯蚓拱出产业“金”链条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2-05-28

  牛建明正在检查蚯蚓粪有机肥,他的身后就是牛粪混合饲料堆,里边生长着蚯蚓。吴建巍 摄

  通过畜禽粪便养蚯蚓,蚯蚓的粪便又是很好的生物肥,这生物肥可以增加土地肥力,促进作物生长。玉米秸秆和牛粪参与沼气池反应产生沼气、沼渣、沼液。沼气可以发电、民用。沼渣沼液可以做生物肥。万全县科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利用循环产业链,提高了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改善了农村环境。

  记者 吴建巍 通讯员 任慧英

  畜禽粪便“回收站”

  听说万全县有个畜禽粪便“回收站”,5月15日,记者带着好奇前去采访。

  在郭磊庄镇旧羊屯村,万全县科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称科鸿生物)董事长牛建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可是远近闻名的“蚯蚓爸爸”。

  “这是一个占地200亩的蚯蚓养殖基地,每年从这里销售出的成品蚯蚓有110吨,蚯蚓粪制作成的有机肥1.26万吨。”牛建明边走边介绍自己的厂区。让他颇为得意的,是养殖蚯蚓的饲料。“我用畜禽粪便和烂菜按照三比一混合制成蚯蚓饲料,已经大规模使用了5年。”

  牛建明回忆说,“开始几年养蚯蚓,我损失了不少。2004年,很多蚯蚓得病死了,大概只剩了几千条。多亏蚯蚓繁殖能力极强,每40天即可产一次卵,一次引种可循环繁殖使用。通过几千条存活蚯蚓与其它蚯蚓的杂交繁殖,我的蚯蚓养殖厂慢慢发展起来,目前发展到15亿条商品蚯蚓的规模。”

  经过不断的摸索,2006年,牛建明初步掌握了养殖蚯蚓的窍门,开始尝试“垄上栽树、垄边种菜、垄底养蚯蚓”的立体化种养殖链条体系。牛建明说,“猪、牛粪制成的的混合饲料便喂蚯蚓,蚯蚓长大再加工制成动物饲料,又成了奶牛和乳猪的美味佳肴,形成了以蚯蚓对牛猪粪进行转化增值。就形成了‘农业废弃物——规模养蚯蚓——蚯蚓生物剂——动植物生产’和‘牛粪养蚯蚓——土壤增肥力——瓜果创效益——瓜藤喂猪牛’等产业链。”

  想法好,可还有一个问题摆在牛建明面前,之前养殖量少,自己家养羊产的羊粪和地里烂掉的蔬菜刚好够蚯蚓们吃,想要扩大规模,一定要解决“粮食”问题。“养殖蚯蚓的规模小,购买的畜禽粪便就少,运输费用和进价都不合适;只有大规模养殖,才能取得更大效益。”

  想到对策,牛建明就开始行动。与县里的养殖场和养殖户联系后,牛建明开始大规模收购畜禽粪便。

  5年来,科鸿生物平均每年收购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牛、马、羊等粪尿2.46万吨,腐烂的瓜果蔬菜等1260万吨,约占全县年畜禽粪便产量的四分之三。

  “我们就是万全的畜禽粪便‘回收站’。”说着,牛建明爽朗地笑了。

  “饲料”发电

  “回收站”的“生意”越来越好,畜禽粪便回收量也日趋稳定。想到畜禽粪便的用途单一,牛建明又开始琢磨怎么能让畜禽粪便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经过考察,牛建明投资360万元,引进了大型沼气项目。“有了这个项目,我的产业链就能转起来!”

  引进沼气项目前,畜禽粪便作为蚯蚓饲料的主要成分,只有“被吃”一个价值。

  引进沼气项目后,畜禽粪便先进沼气池。经过发酵产沼气,产生的沼渣做蚯蚓饲料,沼液作为有机肥料出售。产生的沼气用来发电,供养殖厂使用,另一部分沼气供附近农户生活用。作饲料、变肥料、能发电、能生火,牛粪从单一用途变成“处处生钱”。这些,只是经过了沼气池一道工序。

  “按照设计,这个沼气项目投产后,可年产沼气29.20万吨。牛建明准备用其中的60%用于发电,可发电28万千瓦时,沼气40%用于日常生活,满足养殖场内农户日常需要。产生沼渣肥7460吨,沼液1.32万吨。40%的沼渣用于蚯蚓养殖。”牛建明对这个项目充满希望“运到我这里的畜禽粪便发挥了更大的效用。它们又养蚯蚓又发电。”

  循环产业链

  在厂区,堆放着一堆堆牛粪混合饲料,牛建明说,蚯蚓就在里面生长着。旁边,堆放着成袋的蚯蚓粪有机肥。

  厂区圆柱型的沼气反应池已经建好。反应池旁边的厂房里,配套的转化设备准备就绪。转化设备厂房南北成排。它的北侧是另一排东西向厂房,里面装着沼气发电设备。

  “下个月我们的沼气池就能投产。” 牛建明说,“我们通过畜禽粪便养蚯蚓,蚯蚓的粪便是很好的生物肥,这生物肥可以增加土地肥力,促进作物生长,玉米秸秆和牛粪参与沼气池反应产生沼气、沼渣、沼液,沼气可以发电、民用,沼渣沼液可以做生物肥。”牛建明说,循环产业链也即将开始投产。

  “蚯蚓粪、沼渣沼液都是很好的生物肥。这条循环产业链提高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改善了农村环境。产品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目前养殖场已养殖蚯蚓200亩,每年可处理稻草1000余吨,牛粪5000多吨,生产蚓粪1000多吨,年生产干蚯蚓2吨。牛粪在处理前每吨仅为25元,处理后的蚓粪每吨售价增至100元。”牛建明对未来充满信心。

  为了让更多人受益,牛建明推广了“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等模式,带动300多农户和10多个养殖基地发展蚯蚓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