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农业科技要能“顶天立地”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2-04-18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一五”时期不足20%提高到“十一五”期末52%。但与建设“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际农业科技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要认真把握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达到国际农业科技前沿高峰,“立地”就是在农业科技产业化、农业生产应用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农业科技事业迎来又一个春天

  记者: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作为农业科研的国家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广大科研人员如何认识科技进步在新阶段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李家洋:中央今年出台的一号文件,是我国农业科技界迎来的又一个春天。当今世界,农业科技正在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带动并加快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以生物组学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为代表,全球农业科技正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欧美等农业科技强国和大跨国公司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占据优势地位,正逐步加大进入我国市场的力度和速度。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农业科技竞争力也显著增强。世界各国抢占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

  技术变革和科技进步始终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600405,股吧)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一五”时期不足20%提高到“十一五”期末52%。但与建设“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际农业科技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新的历史时期,围绕保障食物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任务更加艰巨。

  所以,农业科技工作者应深刻认识科技进步在新阶段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承担起发展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历史重任,致力于攻克农业发展的科学难关和技术瓶颈,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为提升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国际竞争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处于什么地位?目前的创新能力如何?

  李家洋:中国农业科学院是离百姓生活最近的一家科研机构,百姓餐桌上的每一样食品,中国农业科学院几乎都有一个研究所对应研究。例如,我们日常吃的主食大米,就有水稻所去研究,馒头、面条等有作物科学研究所去研究,居民食用的肉蛋奶就有畜牧所、哈尔滨兽医所等几家机构去研究,要吃蔬菜,我们有蔬菜研究所,饭后吃水果,我们就有郑州果树所和兴城果树所去研究,饭后要喝茶,我们的茶叶所去研究,还有一位茶叶院士,炒菜要用食用油,我们就有一个油料所去研究,大家喜欢穿纯棉衣服,我们还有一个棉花所去研究等等,全院40多个研究所,都在为百姓的柴米油盐服务。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农科院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十五”以来,共承担数千项科技项目,获奖成果7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48项、省部级奖400多项,取得了超级稻、矮败小麦、转基因抗虫棉、禽流感疫苗、口蹄疫疫苗、双低油菜、高油大豆、植酸酶玉米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学科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包含9大学科群、41个重点学科,布局相对完整的现代农业学科体系。科技平台实施日趋完善,已建成或正在建设“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国家农业图书馆”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目前,我院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32个,国家动植物改良(育种)中心1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与工程技术中心5个,国家级野外台站5个、部级重点野外台站24个,国家级质检中心3个、部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35个,为加快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障。

  10年来,我院累计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000多个,农业新技术近2000项,新品种新技术累计推广20亿亩以上、畜禽新品种15亿头(只),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我院科学家承担了国家产业技术体系17个首席科学家、182个岗位专家的职责,对产业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我院现有1万多职工,每天平均有1000多名科技人员和研究生奋战在田间地头和地处农村的试验场站里,我们要接地气。

  把准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记者:中国农业科学院目前面临哪些挑战?如何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科技支撑?

  李家洋:在认真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我院新时期跨越发展,还面临许多重大挑战。

  一是高层次领军型人才缺乏。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和创新团队不多,“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后备人才不足,作为科研生力军的研究生招生数量及博士后人才数量偏低。

  二是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滞后。全院大多数研究所的科技设施、科技平台和试验基地建设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尚未形成在全国科学布局的试验基地体系,京区研究所的试验用地严重不足。

  三是学科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全院研究所之间、研究所内部存在学科方向不明确、学科发展不平衡、学科布局重复等问题,存在一些传统优势学科弱化、新兴学科发展不强、交叉综合学科尚未形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