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扎堆在饲料行业“选美”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2-01-19
     有时候不得不感慨资金也有扎堆的习惯。好处是,集体发力的结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前提要有足够广阔的卖梦空间。初看起来,中国传统农业不具备这样的吸引力。特别是最近几年的三聚氰胺、瘦肉精、毒豆芽等一系列关乎食品安全的事件,无一例外地让中国农业备受指责。但另一个常识是:危险之中蕴含机会。

    资本市场嗅觉显然更加敏锐。2006年以来,包括KKR、凯雷投资、黑石集团等在内的外资私募股权基金(PE)纷纷投资中国农业。仅黑石领军财团投资的寿光农品园,涉及金额就高达6亿美元。扎根本土的投资机构也同样青睐农业,鼎晖、弘毅旗下美元基金或人民币基金,以及达晨、深创投、天图创投等人民币创投基金,均有多起农业领域投资案例披露。

    2011年,这一领域迎来井喷式增长。2010年一年,披露57起案例,投资24.15 亿美元,投资数量及规模均达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至今已披露40起案例,投资总额达5.64亿美元。2006年至2011年三季度,中国的农业行业共披露184起VC/PE投资案例,投资总额达50.19亿美元。这还不包括产业资本在农业领域的投资。

    素以“短平快”著称的VC/PE为何青睐投资周期长的农业?达晨创投合伙人傅哲宽告诉《环球企业家》,农业的财务效应是吸引投资的关键。不仅如此,由于新兴产业、消费服务等热门领域投资竞争的激烈、以及投资空间的饱和,资本必将流向相对冷门的领域,农业领域是一个重要方向。投中集团分析师冯坡向《环球企业家》表示,农业自身投资价值的凸显以及抗周期性,也对资本形成了较大诱惑。

    黑马已从细分市场里大量涌现。如国内肉鸡产业龙头企业福建圣农。2007年,达晨创投向其注资4600万元。当年底,圣农的利润就增长了3倍,净利润从5000万元增长到1.5亿元。三年半时间,达晨获得了20多倍的回报。还有一批不太被人熟知的公司如晨光生物、天峡鲟业、天运林工等,也在细分领域迅速上位。

    产业资本的胃口可能更大些。联想控股、中粮集团、新希望等公司提出打造全产业链的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也被公认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联想集团名誉董事长柳传志说:“联想控股农业目前已经确定先从水果起步,逐步进入肉类、杂粮等项目,最后是粮食,是食品行业的全产业投资,涵盖食品生产的整个产业链,最终打造一个统一的食品品牌。”

    是时候充分重视和利用资本的力量了。可以预见,资本对农业企业的不断过滤,会极大提高农业企业的生存能力,帮助其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精准农业”和全产业链发展的理想结果是,农民最终成为大规模协作中的“熟练技工”,并实现增收。

    新消息是,2011年已有8支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成立,而且数量超过历年总和,总目标规模超过60亿元。显然,一场关乎中国农业转型的大幕已正式开启。

    最先获益者

    谁能在大幕开启时抢得先机?北京合众资本公司管理合伙人陈立辉对《环球企业家》说:“VC/PE投资本质逻辑是选美。”这个逻辑的根本在于VC/PE定会选择细分市场的领导者,或具备领导者潜力的公司。

    晨光生物是潜力公司的代表企业。这家世界最大的辣椒红色素生产供应商,主要从事辣椒红色素、叶黄素、辣椒油树脂和番茄红素等天然植物提取物的生产、研发和销售。2000年公司完成了改制,由集体企业变成了民营企业。2009年前后,晨光分别得到了深圳创新投、海达投资、达晨创投的青睐。2010年 11月5日晨光上市,投资资金相继退出,仅达晨就净赚1775万元。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晨光自己。2010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4亿元,同比增长 41.07%。如今,晨光辣椒红色素年产量已占全球份额的一半,全国的三分之二。

    大成食品(亚洲)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韩家寰向《环球企业家》表示,凭借某项技术领先可以很容易在细分市场让企业走入正轨而且避免了价格战之类的恶性竞争。这家台湾的农业龙头企业,在1990年收购了沈阳的一家饲料厂,从而正式进入大陆饲料市场。彼时,泰国正大集团在大陆饲料市场上独占鳌头,各地还有很多规模不等的饲料企业,市场空间并不广阔。但大成凭借自己在猪仔饲料方面的优势,很快取得了不错的业绩。2011年前6个月,其饲料收入20.34亿元,占大成总收入的40.2%。

    类似的企业还有很多。如亚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经营企业辉丰股份、国内最大的氨基甲酸酯农业生产企业湖南海利、国内低聚果糖产销量最大企业量子高科、国内氟磺胺草醚产销量最大的企业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大都在某一个特定领域里,凭借技术的领先和投资机构的介入,让它们能够迅速上位。

    冯坡表示,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未来在生物农业、农业装备、品牌农业、休闲农业、农业流通这五个大领域里都存在机会。不过,就目前投资特点看,热点由产业链两端(产前及产后)向产业链中端延伸,也就是产中的种植、养殖等领域投资增多。

    全线出击

    尽管细分市场里的部分企业已尝到了甜头,但农业投资周期和产业链过长的特点也让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开始关注全产业链模式。“特别是在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升的今天,这种模式正在被消费者所认可。”冯坡说。

    好处显而易见。全产业链即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从历史发展来看,目前国际粮食巨头如美国阿丹米(ADM)、荷兰邦基集团(Bunge)、美国嘉吉公司(Cargill)、法国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都在实践全产业链发展策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链布局及整合。国内的中粮集团、新希望集团已开始全产业链的探索。

    中粮集团在2009年提出了打造“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客户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涵盖从田间到餐桌,即从农产品原料到终端消费品,一端连接着分散的小农户,另一端服务于中国广大的消费者。在上游,中粮业务涵盖了国内绝大部分农产品种植、养殖领域,比如稻米、小麦、大豆、菜籽、玉米、葡萄等,直接惠及全国2%的农户。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说:“在全产业链中,有几个关键点是一定要投的。第一是种苗,第二是饲料,第三是肉食加工。”以生猪产业链为例,新希望会在一个区域内把种猪总厂、饲料厂、养殖体系、屠宰加工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全部建成。养殖环节则主要依靠区域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希望会把农民联合起来形成合作社,为合作社成员提供养殖技术、金融担保等服务。依靠这种模式,新希望集团已形成了生猪、禽类、奶牛三条产业链。

    全产业链模式给新希望农牧板块带来了持续稳定的增长。“最近三四年,销售额每年都有100亿元的增长,明年的增长将会超过100亿元。”刘永好透露,新希望的农牧板块在2015年要做到1000亿元的销售额,达到世界级农牧企业的中等水平。

    但产业链也并非越长就越好。单靠一家企业,涵盖多个环节也不太现实。双汇集团去年被曝瘦肉精事件,引起行业人士对于产业链升级的思考。从生产、加工到销售一肩挑,冗长的产业链往往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冯坡的看法是,专业投资者没有进行全产业链投资的必要。而另外一种论调是上下游要有协同意识。

    多重风险

    当然,投资农业也有风险。傅哲宽说:“从种植、养殖到产出,到最终上市,时间比较长。比如养牛,一个周期下来需要一年到两年时间,农业企业要做到上市也需要一个过程。”

    种植和养殖行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自然风险这一块。这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两个层面,前者如水资源减少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减产风险,后者如冰冻天气对自然作物生长的影响等。自然风险基本上难以预测,其化解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及产业链控制带来的风险转移。而且,这两个行业有时也得讲点运气成分。

    最大的难点是土地问题。无论是农民还是企业,都不能拥有土地产权而只拥有土地使用权,而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目前还未放开,因此对于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此外,在农产品价格方面,尽管长期来看将持续上涨,但农产品价格受政府调控较多,农业企业并不能完全掌握定价权,政策走向对企业收入影响较大。投资机构真正投养殖业的必须有一个前提,是不是在进行企业化运营的养殖。这个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比较成熟,没有新概念很难再有大发展。

    市场价格风险也不可忽视。由于我国农业产业相对分散,市场议价能力普遍不强,因此,终端市场价格波动为企业经营带来更多不确定性。此外,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回避不了的话题。由于公众对该问题的关心,食品安全问题极有可能对企业品牌及经营造成重大打击。

    还有一个内在风险。国内的农业企业普遍缺乏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在财务、制度管理等方面都不够规范,这对企业扩张以及最终登陆资本市场会形成一定障碍。而且,目前农业企业普遍采用的“公司+农户”或者“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也有可能因天气、政策等原因面临大规模违约风险。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中国农业大发展的时刻已经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