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积极性千万不能伤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1-12-19
     人民日报12月18日消息,在整个农业生产的推进当中,增粮和增收要统筹考虑。既要将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也要做好市场调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近期部分地区的粮食收购市场似乎正被一种观望情绪所笼罩。据媒体报道,目前黑龙江等粮食主产区由于粮食价格出现下跌,农民惜售,企业惜收,购销双方的观望令收购进度明显偏慢。粮价的波动,让原本指望增产之后再迎增收的农民有些失望。业内人士担忧粮价不稳会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进而影响到明年的粮食生产。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因为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于保证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一旦农民失去了种粮的热情,即便是农业投入增加、科技到位、基础设施改善,我们面对的仍可能会是土地撂荒、粮食减产。

    近年来,为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全面取消农业税、建立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制度、逐年提高最低收购价格、启动临时收储……政策与市场等因素相互叠加,不仅使我国的粮食生产走出了“两丰一平一减”的周期循环,实现连续8年增产,也使粮食价格稳中有升,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粮食生产可以高枕无忧了,“三农”发展依然有“软肋”,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还有可能被削弱,粮食生产出现波动的风险依然存在。

    应当看到,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农产品(12.29,0.00,0.00%)供需仍将处于一种紧平衡状态,农业资源的约束以及环境保护的压力比以前更大,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仍然面临巨大压力。而且,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率的提高、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些都迫切要求粮食产量和质量实现稳中有升。

    尽管近年来农民种粮积极性比前几年有所提高,但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侵蚀”着种粮效益,务农增收比不上外出打工,而且农产品内部比价不合理,种粮比不上种植经济作物等差距,又在严重削弱着农民种粮的热情。如果粮价出现波动下滑,在种粮收益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肯定会影响到农民对土地的投入。

    保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首要的是保证他们的收入。只有种地有效益,收入能增加,农民才能够更有积极性。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在整个农业生产的推进当中,增粮和增收要统筹考虑。在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的同时,要坚持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不变,并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还要调控好市场,保证农产品能卖上合理的价格,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