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国标是否被绑架没有完善监督重要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1-12-05
     最近,媒体上关于乳品新国标的质疑很多。例如,"乳品相关标准被大企业绑架"、"关键性指标在最后一刻被推翻"、"专家要求公开乳品新国标起草过程"……30日,针对乳品新国标的相关质疑,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食品安全标准处处长张旭东回应称,乳品标准绝不可能被企业绑架,参与了标准起草的专家有70多位。(12月1日《人民日报》)

    卫生部这一番细致释疑,表面上看颇为有理,但实际上难经推敲。张旭东称,这70多名参与奶品国标订立的专家分布在各阶层,不可能存在被奶业巨头所绑架的可能,而且这次乳品标准立项时,财政部就安排了充足经费,不存在奶业赞助的可能。我却认为,专家被大企业所直接或间接左右,这种可能是完全存在的。因为在目前的体制监管与职业自律形态弱化的语境下,专家阵容不管有多大,分布行业有多广,也极难做到完全的独立地、公正地评判标准。

    事实上,我们只需稍加注意后即可发现,这些专家还是或多或少地代表着某一特定的利益集团。在目前的中国各行业制定国标,因为没有强有力的监督机构和专家自律的厚实土壤层,行业协会很容易成为像"牙防组"一样的蛀吃着纳税人牙龈的蛀虫,大企业要影响甚至操纵这些协会里的专家,其实一点不难,也还花不了几个钱的。有监督和约束,专家不得不成为替民健康代言的良心人,若无监督与约束,要专家依靠自身的力量成为圣人,谈何容易。说难听点,在目前人情社会之风刮得凶猛之下,人非圣贤,孰能见钱不眼开?

    当然及时跟上监督标准的制定与执行,非一个部门便能完成之,这需要有完善而统一的法律法规来确定。当前,之所以有些食品没有安全标准,而有的标准的出台又缺消费者声音,甚至指标不升反降,并且还有不少纸糊性标准,原因便在于标准的订立与执行缺失有效、全程地监督。只有监督跟得上,才能倒逼标准订立与执行两个环节运行在一条良性、法治、科学的轨道上,才能使有关部门搞好科学的调查分析,制定出符合现实,符合百姓生活水平的优化标准。

    只有监督跟得上,才能倒逼有关部门对标准进一步的统一和整合。加速完善食品标准,我们应依法组织制定和完善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在内的食品标准体系,对标准统一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并在这种整合中,充分保持食品标准建设的动态性与先进性特色。也就是说,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随时进行标准实践情况的追踪、调查、评估,不断的修订提升原有标准或制定新标准。专家这样做,不仅是对百姓食品安全负责,也是对自身健康负责。

    就拿强生部分婴儿洗发水含有可致癌成分事件来说,自2009年9月以来,强生产品召回的次数在全球除中国大陆外已高达22次。实际上这也怨不得别人。因为我们跟进的权威监管监测机构对此反应并不积极。若相关监督体系布设完善,那么这样的尴尬场面就会少些。所以,我们与其喋喋不休地争论行业与企业是否绑架了标准订立,或者说绑架的程度如何,真还不如正视当前标准订立上存在的问题,为相关立法立规部门积极献言建策,尽快从法制体系上推动监督标准的措施尽快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