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兽药发展前景展望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1-06-02

 

    中投顾问提示:中兽医药学(我国传统兽医学)和中国医药学(传统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一、中兽医药学的理论体系与基本概念

    1 中兽医药学的理论体系

    中兽医药学(我国传统兽医学)和中国医药学(传统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其理论源于实践,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大约在2000年前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又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指导着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了充实和发展。它由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未病先防、治疗法则、药性与组方理论等构成,是以具有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其哲学基础。它使得中兽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在认识和解释医学世界客观事物上具有了整体观和辨证观。

    ·2011-2015年中国医药外包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

    ·2011-2015年中国医药连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

    ·2010-2015年中国医药行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及建议...

    ·2011-2015年中国医药物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

    ·2011-2015年中国医药流通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

    更多相关研究报告>>

    特色之一就是“整体观念”,认为机体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并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环境的变化影响着机体的生理活动;机体也会通过自我调节,适应环境的变化,主动维持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从而保持内环境的稳定。机体本身完整性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病变多表现为阴阳失调,若与自然环境失去平衡往往表现为正邪盛衰;而机体与环境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和不断变化,贯穿于机体整个生命过程中。

    特色之二就是“辨证论治”,在临床医疗活动中,必须运用中兽医理论,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改变认识和诊断,并提出确切的治疗方案。中兽医药学由于这一“特色”的存在,使它和其他医学有所区别。辨证施治对疾病认识与处理的灵活性与原则性,都是与中兽医药学理论体系紧密相关。换言之,没有中兽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存在,就没有辨证施治这一特色的出现。

    2 中药、方剂及中成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

    药物是指具有医疗价值,用于防治疾病的各类物质,就其来源可分为天然药物、人工合成药物和生物制品药物等几类。在我国习惯上将天然药物称为中草药,其实中药、草药和天然药物是有区别的。

    所谓中药,是指那些曾收载于我国历代诸家本草中,并纳入中医药理论体系、按中医治疗原则使用的药物。它们一般都需要经过炮制以组方的形式用于疾病的防治,很少单独使用。

    草药,即民间药,虽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曾首载草药一词,但一般是指地区性口碑相传,本草文献中无记载,并未纳入任何医药理论体系,仅按民间经验使用的药物。西方国家对中医药存在误解,片面地把中药纳入植物药管理范畴。

    中药绝不能与植物药在概念上混同,不能将中药降低为草药。与中药相比,植物药一无系统理论;二多为单方,偶尔用复方,亦无君臣佐使之说;第三,对症用药,无辨证施治理论指导;第四,只限植物药,无动物药和矿物药;第五,应用生药,无炮制工艺。

    西方人又将植物药称为天然药物。中药也并不全是天然药物,如密陀僧等几种中药就不是天然的,而是化学合成的。

    由此可知,中药、草药以及天然药物是有区别的,不弄清这些概念,就容易将中药新药开发和现代化研究按照天然药物研究思路走,那就失去了中兽医药特色,也就根本谈不上中兽医药现代化了。

    方剂是在审因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组成原则、配伍关系,规定必要的用量、剂型、煎服方法,选择(由中药材根据临床需要和炮制规范加工而成的)合适的几种中药饮片组合而成。中兽医药的特色体现在方剂(复方)上,这已被上千年的临床实践和临床疗效所肯定。“方由法来,法由证出”.中兽医病证决定了中药复方的药物组成。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成顺序不得随意颠倒和舍弃。但可根据病证特点,调整其药物组成和药物剂量配比及制剂方法等。方剂既是中兽医理、法、方、药的综合运用,也是辨证、治则治法以及用药原则性和灵活性等的具体体现。

    中成药则是在中兽医药理论指导下,以炮制合格的中药饮片为原料,根据规定处方和标准制成一定剂型,可供临床随证选用的中药制剂。中成药的处方,都是我国历代医家经过千百年来临床验证,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复方)。虽然其品种众多、剂型复杂,但都有其一定的适应范围。每一种中成药的处方都不是数味药物的堆积罗列,也不是同类药效药物的笼统相加,而是按特定病证在中兽医药理论指导下依据一定配伍原则组成的。处方通过药物的增减、剂量的变化、配伍关系的改变,其效用和适应证也随之而变化。所以每一种中成药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证。

    中药有效成分是指具有特殊的医疗效用或生物活性的物质,如麻黄碱、小檗碱、黄芩素、薄荷醇等。有效成分都能用一定的分子式或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的熔点、沸点、旋光度、溶解度等理化常数,所以又称有效单体。如果尚未提纯成单体的化合物,一般称它为有效部分或有效部位。

    3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学。而现代药理学的定义: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 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学。二者的区别是中药药理学强调在中兽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

    现代药理学研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既要研究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又要研究药物本身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前者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简称药效学;后者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 ,简称药动学。二是尽早引进或应用边缘学科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研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同样有此特点。中药药理研究的特色就是如何体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中药药理研究,突出中医药理论特色将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中兽药的应用、开发和研究现状

    1. 中兽药的应用现状

    随着近几十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的飞速发展,中兽药应用领域也在不断调整和改变,以迅速适应畜牧养殖业高速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的变化:(1)从大家畜(牛马)为主转向中、小畜禽(猪、羊、禽等)以及鸟兽鱼虫等特种经济动物;(2)从个体治疗为主转向群体或集约化防治;(3)从防治结合为主转向以防为主;(4)从防治疾病为主转向既要防治疾病又要提高生产性能等。随着这些转变和畜禽养殖业的日益兴旺,中兽药从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又重新得到了扩展。兽药行业是养殖业的服务行业,目前国内中兽药占兽药市场份额仅20%左右。据行业统计表明,每只鸡一年的平均兽药使用量约为1.5元,每只生猪每年的平均兽药使用费为5元。国内每年禽用兽药的交易额在180多亿元左右,猪用兽药的交易额在25亿元左右,再加上草食家畜、渔业等兽药合计为200~250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兽药行业的市场容量非常大。

    然而我国的中兽医药行业的现状是:现有的2586兽药生产厂家中,有2000多家生产各种中兽药制剂4000余种。而现有的大部分国营兽药厂受资金、人才等因素限制,技术、设备更新缓慢,造成产品老化,不能适应现有的市场需求,面临关停并转或勉强维持的局面。根据农业部规定,2005年国内兽药厂将由现在的2586家按5:1的比例缩减,都必须通过GMP认证。

    2. 中兽药的开发和研究现状

    全国各省市虽然年年都有中兽药的新产品或新制剂申报和批准,可是近年来三类以上的新中兽药产品或制剂申报和批准的很少。《中国兽药典》1990年版二部收载中药成方制剂81个;2000年版二部收载成方制剂183个,增加102个;目前正在修订的2005年版《中国兽药典》拟增加的新的中兽药制剂11个,可见中兽药新制剂、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明显不够,而且中兽药的剂型没有明显改变,还是传统散剂居多。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兽药产品的科技含量不够,缺乏中药及其制剂质量的控制方法和评价方法以及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等。如此状况,显然不能适应畜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

    目前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中兽药基础性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为中兽药的新产品和新制剂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譬如:

    (1) 新型免疫刺激复合物及其佐剂作用的研究(浙江大学,胡松华):人参皂甙体内外可显著提高奶牛血液和乳中嗜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功能;人参总皂甙对猪丹毒疫苗,人参皂甙Rb1对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人参总皂甙、人参单体皂甙Rb1和Rg1对猪细小病毒(PPV)疫苗有显著的佐剂作用,并且主要增强IgG2免疫反应;人参皂甙和氢氧化铝铝胶混合协同发挥佐剂作用。有关人参皂甙免疫佐剂用途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02110578.2)。

    (2) 中药成分的免疫增强作用和机理及新型免疫增强剂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胡元亮):运用免疫学技术,比较了10种中药成分的免疫增强作用。通过临床实验,比较了2个中药成分复方对新城疫苗和兔瘟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结果表明,2方的佐剂作用稍优于油佐剂,低剂量为最佳剂量,基本完成了新型免疫增强剂的研究。

    (3) 中药促孕保胎作用的细胞和分子免疫学机制研究(河北农业大学,钟秀会):在生殖免疫方面,针对早期胚胎丢失开展了生殖免疫学机理研究,发现自然杀伤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F4/80+巨噬细胞,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2等有关细胞因子参与子宫局部的免疫调节,研究证实中药(黄芩、白术等)保胎的作用在于降低子宫免疫细胞数量,抑制子宫有害细胞因子水平和提高子宫有益细胞因子的含量。中药(黄芩、白术等)能提高实验动物胚胎移植的胚胎着床数,降低子宫组织中IFN-γ的含量,使IL-10的含量增多,NO含量降低。使用中药复方使米非司酮促流产组实验动物的Th2型细胞因子如IL-4、IL-10上升,IL-2、IFN-γ的含量显著下降(P<0.01),这为中药保胎基础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对于提高母畜繁殖力、提高转基因动物和克隆动物的胚胎着床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4) 健脾消食中药对鸭胰腺外分泌的影响及其机理(中国农业大学,许剑琴):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山楂可促进胰液总量、淀粉酶活性增加,党参可促进蛋白含量、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活性的升高,具有促进胰腺外分泌和机体消化吸收功能。揭示了中药健脾助消化的药理学机制以及中医脾胃学说中“脾”与现代解剖上“胰腺”的关系。

    (5) 脏腑经穴磷酸二酯酶同功酶分布与中草药归经研究(北京农学院,陈武):应用中草药抑制PDE的活性和表达能够有效地提高环核苷酸的水平,从而使第二信使的作用得到放大。抑制PDE的表达是中草药作为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之一,因此,研究中草药对中国小香猪PDE基因表达的调节是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PDE的选择性抑制剂进行筛选。目前,通过RT-PCR的方法,完成了对中国小香猪心、肝、脾、肺、肾、肌肉、乳腺、卵巢等组织PDE基因表达的测定。正在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以上这些组织PDE各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比较。之后将进一步研究中草药对各种组织PDE基因表达的调节及其归经。

    (6)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抗猪肠道大肠杆菌病的中药有效成份方剂研制及机制探讨”(北京农学院,穆祥):本项目以治疗猪肠道炎症的古方白头翁汤作为研究对象,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进行白头翁汤抗肠道大肠杆菌病的有效成份及其作用机制探讨,两年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① 国内外首次成功培养了肠粘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已形成细胞系;② 发现并确证了肠道大肠杆菌毒素特异性或原始性作用细胞为肠粘膜微血管内皮细胞;③ 发现并确证了中药成分特异性或原始性作用细胞为微血管内皮细胞;④ 发现并基本阐明了中药方剂治疗大肠杆菌病的有效成分及其机制。

    (7)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北京市教委两委资助的重点项目“畜禽清凉冲剂的有效部分及其药理研究”(北京农学院,刘凤华):研究从增强机体免疫力(细胞免疫、粘膜免疫、特异性免疫)以及促进机体多渠道散热的角度,以多靶点药效学评价理论对清凉冲剂抗高温的效果进行了评价。

    (8) 中药增茸灵的研究(吉林大学,韦旭斌):用补肾益精,强筋壮骨,健脾和胃与增强免疫功能的中药组方,制成饲料添加剂匀拌于梅花鹿或马鹿精饲料中投喂,结果大幅度提高了茸鹿的生产性能,鹿茸平均单产增加158.5g,且质量大为改善。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外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还有:中草药抗新城疫病毒活性及多靶点作用机理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张秀英)、苦豆子粕对鸡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杨英)、中药新促孕液防治母畜子宫内膜炎的机理研究(南京农业大学,胡元亮)等等。

    三、中兽医药在无公害养殖,参与国际市场畜产品竞争中的优势

    1 中药的自身优势与畜禽健康养殖

    中国是目前世界唯一完整保留独特的传统医药理论体系的国家,中兽药是我国传统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两千多年的应用历史。中药具有平衡阴阳、祛邪扶正、标本兼治的特点。2003年中药防治SARS的成功实践,使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中药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大有作为。当前疫病流行特点多呈现非典型病毒病、细菌病、混合感染、继发感染的情况,在西药的薄弱领域可充分发挥中兽药的优势。特别是针对畜禽疾病中占主要部分的病毒性传染病,中药具有多方位调节和治疗作用,可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在休药期用中兽药替代西药防治疫病,中长期使用具有低毒副作用,可有效降低体内的药物残留,同时还能促进生产性能的发挥,从而满足日益严格的食品安全需要。

    所谓畜禽健康养殖是针对我国畜牧业的现状和特点,设计的一种带有以畜为本、动物福利观念的养殖思考与实践。它把现代化畜牧业的四大支柱--遗传育种、动物营养、家畜环境工程以及兽医防疫等最先进的养殖科学技术有机地与满足动物的生理、行为需求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动物与自然和谐、现代化养殖与动物福利发展的自然和社会规律。

    在我们倡导的畜禽健康养殖中,参照苏联学者Berkman提出的人一般状态分为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和病理状态的理论,现代化畜牧养殖业不仅要保持动物的健康状态,更要追求畜产品的最佳生产状态。因此动物群体的健康层次又可引申为最佳生产状态(人工饲养、无公害养殖)、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应激状态)、亚临床状态(隐性失衡)和临床状态。最佳生产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类在工厂化养殖中极力追求的状态,但并非机体的健康状态。因此人类追求的最佳生产状态实际上是提高了畜禽生产性能的一种偏性很强的非正常状态,它以牺牲畜禽对环境的适应性及抗病能力为代价。在此状态下,家畜易受各种应激及各种疫病的影响,即使达到了高效生产畜产品,也无法保证其原有的优良品质和风味。而健康养殖正是人类考虑到与动物和谐相处,以畜为本,在其最佳心理、生理状态下高效、优质生产畜产品的最佳模式。

    现代化畜牧业发展20多年来,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技术日趋完善,每年为市场提供大量的畜产品,不仅丰富繁荣了市场,也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科技致富的途径,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所有上述成绩的取得无不是以追求最高经济效益、生产效率、降低人们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为出发点,以牺牲家畜生理和行为需要、并禁锢在人为的饲养环境中发展,其结果历经20多年的养殖实践,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有关资料表明:随着国际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不断增高,我国的一些禽类产品由于病原、兽药残留等技术指标超过欧盟及主要进口国日本的控制指标,曾被拒收、扣留和终止合同甚至封关等。同时欧盟也在大力开发天然植物药,免疫调节剂等绿色环保型天然植物药作为替代产品,在养殖生产中推广。

    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安全优质绿色畜禽产品生产呼唤天然中兽药产品替代化学药物,呼唤中西结合的畜禽防疫技术模式。弘扬具有民族特色传统中兽医药学,在中兽医理论指导下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中兽药,强化中兽药配合疫苗免疫程序的兽医防疫技术模式的稳固性,尽快提高我国控制药物残留的水平,提高我国畜禽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已是刻不容缓。中兽药的研制开发以及加强中兽医药在畜禽防疫中的作用正是适应于国家政策、国内外绿色畜产品市场需求,应当加速进入实施阶段。

    2 中兽医药参与畜禽防疫大有可为

    中医防治体系中“治未病”源于秦汉以前先进的医疗思想,首见于《内经》,是《内经》防治理论的核心。“治未病”的含义可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治未生 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按照传统中兽医药理论,其目的是充分调动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协调机体生理机能,保证健康和生产力的正常发挥。古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譬如,一些抗应激中药添加剂如“清凉散”、“灭呼散”等的研制开发和预防性添加可充分调动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协调机体生理机能保证健康和生产力的正常发挥。

    2.2 治未发 把握某些条件致病的病原微生物发病特点,先其发时而治。在生产实践中,掌握治疗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防治时机把握准确,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不仅注重发病时的治疗,也要重视病未发这一有利的防治时机。这里所说“治未病”是指在病势将发未发或潜伏期(尚未出现临床症状)进行防治。使正盛邪衰,抵御疾病。

    2.3 治未成 所谓治其未成是指疾病初发处于轻浅阶段或疾病处于先兆期(萌芽阶段,临床症状初现但不典型)实施的治疗。旨在把握治疗时机,防止病情的加重、遏阻疾病的发展变化,属温病病机中“卫分证”的治疗。《内经》主张:“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救其萌芽”,“卒然逢之,早遏其路。”而卫分证的治疗体现在对温病处于先兆期实施的治疗,使用卫分证代表方剂“银翘散”加减而研制开发的中兽药制剂“灭呼散”可以达到异病同治,早期治疗的良好效果。

    2.4 治未传 依据中兽医学理论,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传变规律,治疗疾病于未传之时。温热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戾气所引起的急性热病,它有其发生、发展、变化和传变规律。传染性疾病在中(兽)医学中属于温疫。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指出,温疫并非六气所致,而是自然界里一种特殊致病物质--“戾气”引起,并指出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祖国医学对温热病有两种辨证方法,那就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和吴鞠通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卫气营血既是对温热病四类证候的概括,又代表着温热病发展过程中轻浅轻重不同的四个阶段。“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指出病邪由卫入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标志着邪气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三焦辨证是以三焦辨温热病的传变,则病始于上焦,次传中焦,终于下焦。其病证,上焦包括肺与心包等证候,中焦包括脾与胃的证候,下焦包括肝与肾的证候。

    掌握这些规律,一旦对疫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病原微生物有了确切的判断,即可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实施治疗,防止疾病传变。否则病邪就有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造成畜禽较高的死亡率。

    总之,以《内经》“治未病”未病先防的理论思想,指导中兽药的研制开发和现场应用中,迄今为止,已成功地开发了10多种系列禽用中兽药制剂,基本满足了养禽生产在中西结合畜禽防疫技术模式指导下预防及治疗传染病的需要,并已推向市场,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中兽医药理论指导下推广应用系列中兽药配套技术,对现场建立中西结合畜禽防疫技术模式,加强兽医防疫的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

    3 畜禽综合防疫技术应采取中西医药结合模式

    现行兽医防疫技术模式主要包括①兽医生物防疫(免疫程序)、②环境控制和③西药防治三个方面。现代畜牧业疫病的发生已不仅是那些可以用疫苗、血清、抗菌素防治的典型的特异性疾病,而且还出现慢性的逐渐加剧的综合性病症、各种病毒与细菌、细菌与细菌混合发生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难以诊断,在此情况下,化药、抗菌素等预防量添加造成病原耐药性增加,甚至达到滥用的程度,仍造成很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及巨大的经济损失,其结果是药物残留严重超标,不符合国家无公害畜产品和进口国产品质量要求。在国家出台无公害兽药使用准则、饲料添加剂使用条例等规范后,化药抗菌素的使用被严格限制,中药以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低毒副、无有害药残的特点成为替代化药的首选。中西结合畜禽防疫技术模式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出并指导生产的。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兽医生物防疫(免疫程序)、②环境控制、③中兽药的主动防疫、④中草药的早期治疗及⑤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中中兽医学中“治未病”,也就是“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观念始终指导着中西结合畜禽防疫技术模式的实施过程。并以此指导中药应

    用于无公害养殖现场作为切入点进行推广,最终以提高畜禽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

    在中西结合畜禽防疫技术模式中,除①兽医生物防疫(免疫程序)未发生变化外,其他几项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变化。在②环境控制中,因地制宜的加强小环境的控制,加强通风换气,带鸡消毒和降低鸡舍内有害病菌的含量,祛环境之邪,强化兽医综合防疫措施。在③中兽药的主动防疫中,中兽医学认为畜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重在平衡阴阳;“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重在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但应激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代谢增强,一些代谢产物、废弃物大量生成,已成轻微热象,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对多种流行病、传染病抵抗力随之降低,引发疫病爆发流行。用中药作为协调机体生理机能抗应激以及对鸡群进行主动药物防治,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我们倡导“健康养殖”,即只有在机体最佳健康状态下,才能有效地发挥最佳生产性能,生产最优质的畜产品;同时中长期使用中药,毒副作用小,不产生耐药性,无残留。在生产实践中我们使用抗应激类中兽药以及轻清热解毒类中药对肉鸡在易感日龄前进行有目的的主动预防性投药,可大大提高鸡群的素质和整体防疫水平,降低发病率。在④中草药的早期治疗中,当温病处于卫分证时,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可化繁就简地进行早期治疗。发病初期温病卫分证选用治疗药“灭呼散”可取得很好得疗效。这与未出现明显的典型症状之前,西医的对症治疗,从而易错过治疗畜禽疾病的最佳时机有着本质的区别。在⑤中西医结合治疗环节中强调确定病原后使用“瘟毒清”、“肠菌清”、“传支散”等系列中药(必要时)配合西药对证治疗。

    近年来,我们在按照中兽医理论指导开发的系列中兽药,构建中西结合畜禽防疫技术模式,并在绿色优质肉鸡生产过程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为我国特别是主要肉鸡出口集团形成无公害优质肉鸡生产模式起到了示范作用。既弘扬了我国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兽医理论,又为在中兽医理论指导下,新中兽药的普及和现场应用找到了切入点,加大了兽医防疫技术模式的深度和力度,大大降低了肉鸡的发病率。通过北京华都肉鸡公司近百万只规模的肉鸡试验,在中西结合畜禽防疫技术模式中,禽用系列产品按推荐的模式配套合理使用,得到如下结论:①在肉鸡饲养全过程中,特别是25日龄至出栏期间添加中兽药系列产品,可全部取代化药,延长饲养期至52天,死亡率降低,鸡群素质良好,生产性能正常,料肉比合理。②安全无药残。兽药连续使用直至出栏,无毒副及不良反应与禁忌,在国家畜禽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检测中,无任何有害药残,可以满足绿色安全优质肉鸡产品的大规模生产。③中兽药产品使用中投入产出比合理,以推荐的阶段式、全程式预防用量添加,可将中兽药成本控制在<0.30元/只鸡,节约兽药成本0.2~0.4元/只鸡。该系列产品的研制与推广应用对我国加入WTO后,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兽药产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起到了示范作用;对引导和推动我国养禽业绿色安全畜禽产品的生产及出口创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21世纪的中兽医药发展方向

    针对我国中医药的发展现状,国家科技部会同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等8部门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其战略目标是:

    ⑴ 构筑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体系。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集成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制药企业等多方面力量,通过整体布局、资源重组、机制创新、构筑研究开发体系完整、技术装备先进、人才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管理科学规范的现代中药创新体系。

    ⑵ 制定和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加强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中药种植(养殖)、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标准和规范,保证中药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⑶ 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新产品。在保证中药疗效的前提下,改进中药传统剂型、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加快疗效确切、使用安全、质量可控的中药新产品的开发。

    ⑷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重点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跨国集团。形成有利于整体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和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

    《纲要》的战略目标对中兽医药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鉴于中兽医药普及性远远低于西兽医水平的现状,建议:积极培育新型中兽医药人才,组建中兽药规范化研究中心,加强中兽药应用基础研究,建立我国中兽药现代研究开发体系,建立中药系列标准规范;主导研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中兽药,同时强化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一起促进我国科技先导型中药产业,拓展中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渠道,加速推进我国中兽药进入国际动物医药市场。这将有助于加快兽医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我们知道,中兽医药学理论体系,具有十分丰富的哲学、辩证法思想内容,产生于数千年前的我国古代,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与现代科学结合,缺乏现代科学含量,妨碍了中兽医药在现代养殖行业的应用。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实有必要在保证和提高中兽药疗效的原则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根据中兽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部规律,对中兽医药学理论体系进行客观和认真的研究,使其具有现代科学内涵,以便将其纳入现代科学的轨道,推动中兽医药事业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中兽医药学理论体系全盘西化不但是非常有害不可取,而且还要强化中兽医药理论向现行兽医防疫技术模式中的渗透和应用。因此疗效确切、效果突出;安全性好、科技含量高以及经济效益突出的中兽药开发研究应是今后的主要趋势。要针对畜禽养殖中出现的常见病、多发病,开发疗效确切的系列中兽药,畜禽中兽药的研制开发必须按照中西结合畜禽防疫技术模式的客观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融合中兽医学的理、法、方、药,把开发新中兽药与畜禽养殖行业的配套技术结合起来,使其具有现场指导和应用的可操作性。如针对养禽业、养猪生产、草食家畜、特种养殖等不同发病特点与实际防疫技术模式的配套研究,同时作为进入养殖现场的切入点,以求切实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1. 加强中兽药应用基础研究,提高中兽药产品开发的科技含量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中兽药基础理论研究。多学科配合深入进行药性理论、组方理论、方剂配伍规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等研究,积极开展中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的研究,重视中兽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创新,特别是与中兽药产品开发密切相关的理论研究。

    与国外水平相比,国外天然植物药产品以植物药单一的化学结构、明确的作用机理、量化质量标准在饲料药物添加剂促进生产性能发挥等方面见长;而我们开发的产品以深厚的中兽医学理论指导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见长,形成的中药复方对各种复杂的病症不仅能提高生产性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而且以能对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为优势。

    应当注意的是,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中兽药产品开发的科技含量,在中兽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为中兽医临床优化给药方案提供基础和依据;可阐明中兽医药防病治病机制;为中兽药新药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以及评价中兽药制剂和中成药的质量。现代中兽医学的创始人于船先生指出,“应进一步继承和创新,并提高现代科技含量,以增加方剂中有效成分、药物作用机理、量化质量标准的透明度和可控性”.

    中药药理研究的特色就是如何体现在中兽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中药药理研究,如果对中药进行的药理研究脱离了中兽医药理论指导,忽略了整体观念,或是在研究中仅对中兽医药理论的个别内容片面引论一二、牵强附会,充其量是把中药当作寻找化学药物的一个研究对象去研究而已,所以两者的实质区别在于中医整体观念的非加和性--1+1>2.因此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强调在中医整体、辨证等特色理论的前提下,用先进的实验室手段、现代药理学前沿--基因、受体、信号传导以及多靶点药效学理论与科研实践对中兽药的作用机理进行评价。

    中药药理学在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成熟。中药药理研究的对象多是复方,其有效性的判断主要是通过整体试验,再到临床验证这样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中药药理研究的试验模型和研究方法具有自己的特点。近年来,中药药理学与中药化学学科结合日趋密切,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的应用,使中药有效部位、有效单体的药理研究日益增多,并成为研发新药的一个有效途径。

    常用单味中药药理研究是中药药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观察在体或离体动物药理效应,研究药物对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的影响,我国已对百余种单味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复方历来是中兽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古方和现代经验方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进行多指标的系统药理研究,不但能得到中兽药新药,而且可以更深层次揭示方剂的治疗原理,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和中兽药新产品研创。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和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尚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尤其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尚无很好的方法和手段。目前主要采用体内药物浓度法、药物累积法(动物急性死亡率法)、药理效应法、微生物指标法等,尚待进一步完善。

    2. 多靶点药效学评价

    中、西药物的作用模式有很大不同。西药的化学实体为单一化合物,作用靶点较少且明确,具有较为专一的作用方式,对抗是其主要的作用机理。而中药无论是单味还是复方,均含有多种成分,这些化学成分的作用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相互影响、弥补,通过多层次、多个作用途径、多靶点和机理发挥综合作用。除了对抗作用外,调整机体内外环境则是中药的主要作用机理。如何评价中药及其制剂的药效?如果我们机械地套用西药的药效评价方法来评价中药,就会发现对于特定的药理作用,大多数中药的作用强度远低于同类的化学药品。但针对某种疾病,中药或其制剂的整体治疗效果并不一定弱于化学药品。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中药的作用特点探讨并建立一种新的药效评价系统,科学地评价中药治疗疾病的效果,这才有利于中兽药的研究和开发。

    水闸门法用一个比喻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复杂的科学问题。在长江上建立若干个闸门(如4个),如果每个闸门都截留河水50%的话,那么,通过第4个闸门的水流为0.54=6.25%,4个闸门共截留了93.75%的河水。疾病像泛滥的“洪水”,药物像水闸门,西药希望一个闸门完全止住“洪水”,这客观上要求建筑该闸门的材料、工程极其浩大(开发一个新药约耗资3.5~5亿美元,1~3万个化合物才能开发出1个新药)。中药的化学/有效成分的作用强度往往一般或中等强度,成分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成分将作用于疾病的多个不同环节上,使导致疾病的各种致病因素总和限制在发病的阈值以下,达到控制疾病和“治本”的目的。化学药品对某靶点的有效一般在70%~80%或以上;中药某些成分对某靶点的作用一般在50%左右,像上述的水闸门的例子,4个这样的水闸门的作用强度之和为93.75%,已达到或超过单一化学药品的作用。化学药品由于在单靶点的作用强度较高,因此将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如:抗肿瘤药对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同时将不可避免的对正常细胞有毒性。

    动物是一个整体,各器官组织可因各种外因和内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阴阳失衡、加之动物本身某方面的缺陷或功能的不协调,必然导致各种疾病。因此,任何一个疾病的发生都可能是多因素的,对待疾病的治疗亦应根据相应的主要致病环节进行综合“调整”或“切断”,使各种致病环节的“致病力”总和低于发生疾病的阈值(“水闸门”)。这样,我们将从根本上“驾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由于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特别是许多现代疾病的出现,我们尚不能完全弄明白疾病的发病过程,我们又很难找到一个高效的“大坝”(化学单体)来阻止汹涌的“洪水”(现代疾病);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在形成该“洪水”之前的各“主支流”上建立一些“中、小型坝”(中等有效的药物),从而有效地控制各“支流”流入“大河”的流量,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呢?这就是“水闸门”理论的思想根本,可能会是解释中药和/或中药复方有效的一个方法和手段。那么,针对人体疾病发病过程这个“灰箱”,如何利用模糊数学的理论进行总体药效的评价和计算,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药物学家、药物化学家、病理学家、数学家、药理学家等的共同配合,对于“水闸门”法的一个重要的应用,将有可能为中药(或植物药)新药的设计提供一个设计策略,推动中药研制由传统的开发方式向中药(植物药)新药设计的转变。

    3. 基因表达谱在中兽药药效学评价中的作用。

    第18届(1998)国际遗传学大会上与会科学家达成以下共识,即人类不论是器质性疾病还是功能性疾病,都可以从基因上去探究病因,寻找防治方法。据报道中药“益精生血灵”治疗地中海贫血这一基因病有良好效果,疗效机制研究提示,该中药启动了γ基因,促进γ珠蛋白基因表达,诱导血红蛋白F的合成增加,从而代偿了β珠蛋白基因缺陷,纠正了贫血。这说明中医药取效并非改变基因结构,而是修正、调节基因表达,显示了中医药治疗基因病的特色。

    可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先进方法、手段研究中兽医药,力求揭示中兽医药学的本质,促进中兽医理论的重大突破,实现中兽医药的现代化。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方法学内容与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观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微观水平的基因调控与修饰,反映着生命机体的整体功能状态,基因组的多样性高度强调了个体基因组特异性,从人类、动物到“模式生物”的研究是“活体”、“整体”的研究体系。基因组学研究在过去对单个基因研究工作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基因之间相互联系的复杂性,即一种疾病可能由于多个基因的改变所致,而同一个基因的不同表达状态又可能造成多种疾病。特别是从结构研究向功能研究方式的转变,对基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日趋重视,反映出基因组学与中兽医药两个学科在思维方法学上的趋近特征,显示出研究思路与方法相互渗透的可能性。中兽医药学是我国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学科,擅长于从整体上进行功能的调节。对某些关键性功能基因进行调控,其重要意义不仅显示中医通过调节机体功能治疗,它不是改变基因的结构,而是修饰、调节基因表达与基因产物功能获得对疫病的调控,达到预防和治疗目的。可以预言,多学科研究中医将成为21世纪的重要研究途径。

    上述研究的重要意义不仅向世人展示中兽医药通过调节机体整体功能、防治疫病的魅力,同时走出国门,为发展创汇型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 中药的安全性问题

    加强有毒中药的药理学研究是突出中兽医药特色的重要问题之一。使用有毒中药治病主要是通过对中药材炮制、复方内各成分间的相互制约及剂量控制,达到用药安全的目的。实际上,中药与西药的最大区别就是中药的成分非常复杂,各种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进入到机体后作用于多种靶器官,其药效和毒性的表现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或几个已知成分的含量来判断。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中药的毒性、安全性检测将成为中药研究的又一热点。如何准确、快速、高效地评价中药复方及其组成药物是否有毒?如何确定有毒中药、中药的有毒成分、中药的有毒部位?基因表达谱检测技术在中药领域的运用将为我们提供有效的手段。可以用基因表达谱分析研究某种中药或其提取物作用于细胞后基因表达mRNA的变化,如发现一些重要的功能基因表达有明显改变,则提示此物质在研究剂量下可能有一定的毒性。如果有毒中药运用得当,对防治一些难顽之症常能获得奇效,这是中医在用药方面的一大鲜明特点,也是常用有毒中药在毒理学研究中与西药和其它药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兽医临床中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巴豆、蛇毒、马钱子等的临床应用便是很好的例子。

    五、标准化中兽药研究、开发与生产将是主流趋势

    以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LP(中药安全性评价规范)、GCP(中药临床研究规范)、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中药经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等标准化栽培、研究开发、制剂生产工艺以及产品营销的现代化理念致力于中药现代化,必将推动中兽医药事业的发展。

    随着GLP原则应用范围的不断外延,原来针对药品安全评价的GLP规范也正引入在新药研发中,尤其是在中药药理药效学评价研究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目前国际上已对整个药效学操作制定了标准操作规程,即SOP制定,而且在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SOP是规范化中药研究与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各自研究方向,规范化药理实验对整体、器官、细胞等层次的动物模型及实验方法都需要制定标准操作规程。同时,对研究人员管理、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仪器管理、科技档案管理(包括计算机、网络管理)、实验室管理、实验监督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的规范化要求,将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严谨、有章可循,可大大提高研究的工作效率,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及发展。当然规范化研究过程,必须有相应的设施与设备,根据各自的研究需要,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流式细胞仪(FCM)、基因扩增仪(PCR仪)等等高精尖的实验仪器,先进的设备条件、检测手段将使得中兽医药的研究内容、质量迅速、极大地改善。更为重要的是,科研人员在中药药理研究思路和方法方面的尝试性的工作,如在中医证的动物模型、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中药复方药效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各种证候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完善、生物色谱法分离中药有效成分等方面探索性研究工作必将全面提升中兽药的科技含量与水平。

    应当注意的是,中兽医药关键技术的创新是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实现的,如何合理的将物理、化学及生物等技术应用于中药药理研究中,如何保持中药药理研究整体与局部,辨证与辩病相结合的中医药特色,比如原位、微区、瞬时、单细胞及活体的在线监测,以及时间分辨、空间分辨、分子分辨等时空实时监测技术,在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系统、图像分析处理系统以及基因检测等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在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以及系统调控等方面,进行中药药理研究。所有这些研究既要摆脱理论上的僵化,又要避免陷入形而上学、以偏概全,才能保持中医药的特色。这就需要中药药理工作者扎实的中西医理论基础、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大胆的创新精神。也就是说,中药药理研究需要与多学科的配合,从数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现代心理学等学科角度研究中药作用机理,用现代科技术语阐明中药方药的传统功效。对成熟技术进行合理地改进,以适应目前中药研究的实验条件,使研究工作更具本土化,也不失为一条创新的捷径。而上述实验条件的质量改善必须同时配套标准化规范化的研究管理内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我国兽药研究开发能力弱、产品科技含量低。新兽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以仿制为主,这将严重制约着兽药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加入WTO后,我国大部分一、二类兽药由于涉及知识产权问题,难以再生产。因此开发创新我国自有特色的知识产权的新兽药已成当务之急。随着我国加入WTO,开发中国特色的天然中兽药产品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在注重中兽医药产品开发社会效益的同时,同时注重开发经济效益高的产品。通过市场细分,对国内、国际我们要根据养殖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疗效突出高科技含量的新中药,使其投入产出比满足养殖行业对经济效益的需求;总之,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用自己的科研实践不断弘扬祖国传统医学,敢于继承和创新,总有一天,我们的中药会在国际市场上有立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