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法定限量确定 151种非法添加剂再曝光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1-04-29
     三聚氰胺溯源,不仅乳业,还有食品全行业——— 除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限量值为1毫克/公斤,其他所有食品均不得超2.5毫克/公斤。卫生部等5部委日前联合,首次公布三聚氰胺在所有食品中的限量值。而就在上周末,卫生部、农业部等部门汇总重申了151种食品和饲料中非法添加名单。

    在三聚氰胺奶粉、染色馒头、瘦肉精等不断挑战民众“抗毒”能力的诸多食品安全问题之后,一场以打击食品违法添加为主题的餐桌安全“整风运动”在政策密集加码中强势拉开。

    政府从严规限,从重惩处,诸多农业以及食品加工企业则面临着检测成本等上升问题,由此亦带来一轮产能淘汰与劣企驱逐。

    严限重惩 多部门治理非法添加

    为严厉打击食品生产经营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以及饲料、水产养殖中使用违禁药物,近日卫生部、农业部等部门在之前分批公布的基础上,再次在网站汇总公布了151种食品和饲料中非法添加名单。

    这份长达151种食品和饲料中非法添加名单中包括47种可能在食品中“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22种“易滥用食品添加剂”和82种“禁止在饲料、动物饮用水和畜禽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和物质”的名单。对此,农业部重申各地畜禽、水产养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以及养殖场(户)要严格遵照执行。

    三聚氰胺乳业危机,未来的整治策略是食品全产业链。日前,卫生部等5部委联合公告,规定除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限量值为1毫克/公斤,其他所有食品均不得超2.5毫克/公斤。这是我国首次公布三聚氰胺在所有食品中的限量值,高于者将一律禁售。自此,三聚氰胺在所有食品中的限量值有了明确标准,不再仅限于乳与乳制品,且明确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毫克/公斤,不再按配方奶粉、液态奶、奶粉等不同产品类别分别制定标准,比旧规定更严格。

    政策密集加码,显示着政府打击非法添加包围餐桌安全的决心。近两年食品安全问题迭出,据新华网4月17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三大污染未获正视

    这一次餐桌安全的保卫战战果如何还有待后效。而业内人士则告诉记者,食品安全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还只是冰山一角。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比如这次限定了标准值的三聚氰胺,鱼饲料中就发现其踪影。美国FDA日前发布了2011年2月拒绝进口食品情况,2月份共有56款来自中国的食品被拒绝进口,其中有4款食品、1款鱼饲料检出三聚氰胺。而在国内市场,因为牛饲料含有三聚氰胺,牛奶被测出含三聚氰胺,奶农因此将饲料厂告上法庭的案例。

    中国老百姓餐桌食品安全频频步入雷区,元凶不仅仅是三聚氰胺。

    这次卫生部等5部委联合披露的151种食品和饲料中非法添加名单,覆盖饲料、用药以及食品添加等方面。但是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质量负责人樊福好痛心地表示,目前抗生素超标、重金属污染和消毒药三大污染产生的危害根本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据其介绍,在动物用药方面,行业广为推荐的“加药保健”的概念就是一个错误的概念。药物生产商不断推荐“加药保健”这种概念,一味地加药就容易造成重金属污染和抗生素超标等。对于这一点,樊福好反对了好多年,让其无奈的是,“专家体系出了问题,农民不知道,专家却鲜有人愿意站出来说出事实。全国兽药企业近1800家。这些药去了饲料和动物身上。另外,消毒药对环境危害也很大。”一位养猪场负责人也表示,给猪用镇定剂并不鲜见,至于添加剂,种类非常多,法律监管了其中一部分,还有很多替代品,仍然防不胜防。

    在动物饲料里需要防范的问题则是重金属、抗生素、激素等物质超标。据樊福好介绍,饲料内加入三聚氰胺可以提高蛋白质的含量,为了降低饲料成本,不法厂商就会逃避检测,非法增加。“这些东西从道义从法律上来讲都不应该添加。瘦肉精就是激素,水产方面,有些人不吃黄鳝也是担心激素。”

    检测成本陡增促进产能洗牌

    食品安全的信用危机令民众的消费行为疑虑重重,而对于企业来讲,检测能力与检测成本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甚至引发了新一轮产能清洗。

    乳业的行业清洗,是近期最突出的领域。2010年11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规定,要求相关乳品企业于2010年12月31日之前重新提出生产许可申请,必须配备相应检测设备,对三聚氰胺和食品添加剂等64项指标进行自检。国家质检总局近日发布了乳业整顿和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核结果,全国1031家乳制品企业和145家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中,有107家企业停产整改,426家企业未通过审核。

    据悉,多数小企业被淘汰,是因为在国家要求的硬件设备上未达标,或者无法投入数百万资金进行技改而放弃申请生产许可证。据工信部一位人士称,由于必须有一套三聚氰胺、兽药残余、抗生素等检测设备的硬性要求,需要投入300万至400万元,小企业没钱就只能退出,或者只能转型做饮料。

    而这一次遭遇“瘦肉精”风暴的双汇此前亦专门召开了供应商大会,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对生猪采购供应商、原辅料供应商提出几项要求,包括供应的生猪和原辅料要安全无害,供应前要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不采购有“瘦肉精”的猪,不交售有“瘦肉精”的猪,凡提供有毒有害等违禁非食品原料的供应商,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万隆表示,由于“瘦肉精”改为头头检验,全年预计增加“瘦肉精”检测费用3个多亿。

    河南知微生物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一位王姓经理表示,瘦肉精事件以来,公司用于瘦肉精检测的检测卡销量大增。

    “拿养猪来讲,企业应该有个检测程序,保证出厂的猪产品是合格的,不过猪肉一直是没有品牌化的产品。”上述养猪负责人表示,很多养殖场以成本为导向,也没有政策规定养殖场一定要配备检测能力。但是可以预见的是,今后企业为降低风险,检测成本增加在所难免,而不少小型养殖场极有可能因此不胜负荷而关门。

    对于检测仪器是否每厂必备这一点,樊福好则有不同意见。“举个例子,消费者购买蔬菜,难道还需要家庭配一个检测仪么?监管与检测,这应该是政府该做的事情,不应该推给企业。”在其看来,这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还是政府不作为的一种表现。“企业购买饲料,购买的生猪,按道理说,引进的应该是合格的产品,上游产品合格,企业本身严格控制,就能保证自己出产产品合格。现在的情况是,企业购买到的饲料或者产品不能保证一定是合格的,这个责任不在企业,在于监管部门。”

    声音

    专家揭短食品安全遭遇行业怨恨

    “食品安全是一个大问题,不是小企业才有违规,大企业也会出现问题。”樊福好表示,是行业体系出现了问题,原料供应、政府管理、专家科研、行业服务体系都出了问题,都应该彻底整顿,都要揭短。勇于揭短的樊福好近期已经备受压力,樊福好认为温家宝总理痛斥的“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说到了点子上,利益式驱动导致行业出现了问题。

    当下,国家正下大力气整治食品安全,打响餐桌保卫战。樊福好表示,整个政府机构需要明确分工,避免监管脱节、推诿责任的情况。“但是,法律是滞后的,还要从道德、良心的角度来讲问题,让人痛心的是文明程度在下降,有些人怨恨我揭短,为什么行业不能自我揭短,都是利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