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价格将保持平稳上涨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1-03-07
     今年,在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被定为国际国内环境仍旧较为复杂的一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今年要解决好的是报告中提及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三不”难题,确实难度颇大。不平衡主要是说发展与资源、投资与消费的失衡;不协调主要是说城乡发展、农工发展的不协调;而不可持续指的是经济发展模式单一、经济结构不能满足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要将“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我国物价水平受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因素的影响较为直接,尤其是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产品。按照中央政府的政策思路,“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价格将保持平稳上涨。粮食为国固之根本,平稳上涨才能符合大多数主体的利益。

    在笔者看来,未来农产品价格上涨除“十二五”期间7%年均经济增长条件下的价格自然涨幅外,还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农产品与其他商品的不同。

    首先,农产品自身的刚性消费需求使得供给压力较大。相比工业品,农产品供给不仅受单产制约,还受土地资源、天气、自然灾害、城市化发展、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等诸多因素限制,注定其供给价格弹性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小。但是,农产品需求却从单一的生活消费扩展到工业消费,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其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水涨船高。粮食增产总有渠道予以消化,其对价格的利空影响只是暂时的。反之,一旦粮食产量持平或小幅减产,就会被市场无限放大,价格同时也会出现飚升。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要“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把握好国家储备吞吐调控时机,搞好进出口调节,增强市场调控能力”,目的在于利用好储备制度调节农产品周期性的供给失衡。自该制度实施以来,确实在平缓农产品价格波动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难点在于农产品的储存期限及储存规模,使得储备制度作用有限。

    其次,农产品生产成本的自身推动逐渐提速。现在的农业生产已经逐渐脱离农户个体生产,相应的成本也由之前个体隐性成本扩展到诸如机械、雇工、农药化肥等显性成本上。在当前的背景下,这些显性成本都呈快速上涨趋势,成本上涨反过来又将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这同时还带来一个问题,粮价上涨但农民纯收入并没有相应增加。背后的原因在于,农产品成本呈指数增长曲线,在没有达到边界规模的前提下,农产品成本会对农民收入产生挤出效应。

    农民在我国人口结构中比重较大,目前不可能走将有限土地资源高度集中起来进行产业化开发的道路,要想保证农民收入增加,只能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同时增加转移支付。过去几年,国家每年都提高主要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在极大地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也为农产品价格设置了下限。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2011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再次,农产品价格的国际化联动特征越来越明显。随着近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产品的生产能力越发不足。除小麦、稻谷等主粮作物外,许多农作物由之前的富裕出口或自给自足变为依赖进口。农产品进口依赖度提高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农产品价格也将开始国际化联动。2010年7月,国外小麦主产国遭受灾害天气,引发全球小麦价格上涨,并带动我国小麦及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2010年年底,我国小麦主产区干旱又推动了全球价格继续上涨。这充分说明,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已呈现多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特征,这一点在油脂、棉花等经济作物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支持优势产区生产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产品”。但是,最近几年全球性粮食危机有愈演愈烈迹象,背后的推动因素除减产外,还有以各类基金为代表的资金力量推动、全球粮食贸易寡头垄断,等等。为此,我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看到,国家将着力扶持商品产业基金,扩大其规模及影响,意在利用商业化手段参与全球农产品市场,争取合理利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三农”问题作为重点,着墨颇多。“三农”的根本在粮价,如何保证粮价平稳上涨,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又能将粮价上涨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才是未来相关产业政策的着眼点。在笔者看来,稳定物价与粮价上涨二者并无矛盾之处,稳定物价讲的是物价与消费能力的协调,粮价上涨则是解决工业与农业收入的协调问题。从这一点看,农产品价格仍将会保持平稳上涨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