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奶牛种公牛站建设的发展及误区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1-02-16
    我国奶牛种公牛的几个发展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在国内各公牛站中,很少有完全由我们自己培育和选育的种公牛。多年来,我国使用的种公牛主要依赖进口,上世纪80年代各级政府曾有计划地进口了多批种公牛和种母牛,成本很高,大部分采用飞机空运。印象最深的是1983年农业部组织从加拿大进口10万剂优质冻精和一批青年公牛,28头青年公牛被分配到北京、上海、黑龙江、南昌、广州等公牛站。就此,中国奶协组织了这批公牛的后裔测定,当时主要根据各相关奶牛场报上来的产奶量数据,奶牛育种专家张沅在1988年根据这些数据使用最新的BLUP方法做了育种值估计。应该说,那是我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史上一批很重要的种公牛。它们的母亲都是高产牛,父亲都是经验证的优秀种公牛。从那时起,各公牛站就根据需求有计划地进口青年公牛补充到公牛站。因此我们国家种公牛站的公牛,应该说从血统上几乎都是美、加系为主的,在奶牛优势区域的集约化奶牛场中,含美加血统的奶牛可能占到80%~90%。

    此外有的公牛站也曾培育过一些优秀种公牛,主要采用进口冻精和中国荷斯坦母牛交配获得小公牛,经选择留作种用。有几头公牛还十分有影响,例如北京种公牛站培育的公牛16747,就是北京种公牛站从建站以来,贡献率非常高的一头优秀种公牛,后来还将这头牛制作成模型,以示纪念。上海也曾有几头著名公牛,都属于有一半中国血统的。

    近年来,随着胚胎移植技术越来越成熟,采用直接进口优良组合胚胎培育优秀种公牛成为更常用的技术路线。

    我国奶牛种公牛站的建设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

    在奶牛育种各个机构中,种公牛站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这个机构要培育种公牛,生产冻精,再把冻精推广到牛群中去,影响着整个奶牛群体的质量。一个种公牛站完整的机制,应该有一个很大的“育种部”,专门培育和发现有前途的小公牛,把小公牛坯子引进公牛站,养到一岁半,然后组织后裔测定,从中选育出优秀的种公牛。公牛站的另一部门是冻精推广及技术服务部门。国外的种公牛站有非常完善的技术服务,在大多奶业发达国家,基层配种员都属于种公牛站直接管理的员工,这些配种员要经常培训考核,他们熟悉包括后裔测定在内的育种方案和配种计划,配种技术都是很精良的。此外,种公牛站还要跟踪了解自己推广的冻精的配种效果和改良效果。而我国的种公牛站大多缺少上述两个功能,实际上更像一个单纯生产推销冻精的企业。

    说到我国种公牛站的差距,可以概括为:数量过多、规模偏小、技术落后、效应有限。尤其近年来,有些地方领导和企业家误认为,要发展一方奶牛业,就要自成体系,必须自己有个公牛站,好像自己有公牛站就放心了。另一方面,一些较大的种公牛站前几年经营得较好,政府还经常给予资金支持,给人的感觉公牛站是个“暴利产业”,所以大家都想建种公牛站。但是一个成效卓著的种公牛站是需要几十年沉淀下来的技术体系来支撑的,这是初建者学不来的。如北京自1972年开始建公牛站,政府关心支持,教学科研单位关心支撑,才能达到现在这个规模和效益。当前由于很多地方都搞起了公牛站,我国公牛头数远远超过需求,产能相当于需求的150%到170%,公牛的生产效率很低,总共积压冻精数百万支,资源浪费十分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