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仍是大难题 WTO谈判难解粮价飞涨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0-12-20
     如何能让饥民吃饱饭,WTO似乎无力解决这个问题。8月31日,德国慕尼黑的一家面粉加工厂。

    农业协定是WTO一揽子条约中的重要部分,多年来,各成员国围绕农产品的谈判和博弈一直没有停息过,也一直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近期,随着农产品价格普涨,国际粮价和粮食供应体制也引起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关注。

    WTO的指责

    11月18日,WTO农业委员会应两个农业联盟——凯恩斯集团(Cairns Group)和二十国集团(G20)的要求,指责哥斯达黎加、波兰、挪威和以色列的农业支持补贴超过了他们在WTO农业协定中承诺的标准,同时也指责乌克兰不应该对农业产品出口进行限制。

    这种指责主要是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提出来的,认为对农业大量补贴损害了国际粮食多边贸易体制,侵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违反了WTO农业协定,也不利于多哈回合关于农业谈判的进行;更主要的是,这种补贴导致国际粮价飞涨,供应紧张。

    被指责的国家即时做出反应。以色列称如果按照2006年美元对以色列本国货币的汇率标准计算,他们的农业补贴没有超过承诺的标准;这种所谓的超量补贴是不正常的国际环境所致,不能反映以色列国内农业政策的变化。

    挪威认为在计算补贴总量时,不应该计入对黑麦、种子和羊奶的补贴,因为挪威对这三项没有承诺;如果去除这三项,没有超过承诺;过去的补贴是无法收回的,只能通过以后的农业改革逐步符合WTO农业协定。

    哥斯达黎加的态度比较温和,说他们已经成立了一个高级别的委员会,着重对大米的补贴进行改革,已经决定把价格补贴降低18%。而美国和泰国、加拿大、欧盟、巴基斯坦认为改革进度太慢,必须加快速度。

    对乌克兰的农产品出口限制进行指责的,主要是美国、欧盟、以色列、日本和瑞典。乌克兰称由于干旱,国内农业大量减产,为了缓解国内消费需求,不得不暂时实施出口限制措施。美国根据自己收集的数据,反驳乌克兰的主张,称2010年乌克兰的农产品收入超过了年消费量,出口限制会压低乌克兰国内价格,导致来年产量减少,要求乌克兰立即取消出口限制。

    发展中国家的抱怨

    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横加指责,另一方面则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农业补贴的怨声四起。

    农业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产业,但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粮食无法进入欧美市场,因为欧美发达国家一直对农业高额补贴,粮食价格很低,不仅无需进口,还要大量出口。欧美国家通过粮食输出和普惠制待遇,控制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粮食纯进口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南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乌拉圭回合期间,发展中国家一致要求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出口农产品创造条件,缩小贫富差距。作为折中妥协,发达国家同意降低粮食进口关税和农业补贴,但提出几点要求,一是不把农业补贴列入WTO《反补贴协定》管辖范围;二是把《服务贸易协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协定》纳入到WTO体系之中,不仅要打开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市场,还要从全世界收取高额“科技租金”。

    遗憾的是,WTO成立之后发展中国家兑现了承诺,逐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但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一直没有大幅度降低,他们的农产品继续充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南北差距并没有缩小。这自然令发展中国家感到被欺骗。在多哈回合期间,农业问题是导致谈判一次次破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欧美大量补贴不会降低饥饿人口

    不断上扬的粮价和紧张的粮食供应,是非常棘手的国际问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估算,全球长期挨饿的人口达9.25亿。去年,全球经济衰退和粮食价格上涨导致这一数字历史上首次超过10亿。

    “世界各地的人民一致要求改变现状,敦促政治领导人采取行动,从根本上解决饥饿和粮食不安全的问题,”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说,“我非常希望他们的声音会被听到。通过采取持久的政治、经济、财政和技术手段,战胜饥饿是我们这个时代能够实现的一项目标。”

    今年11月30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在罗马总部举行仪式,向各国政府提交300多万人为结束世界饥饿而呼吁采取紧急行动的签名。联合国的协调力度也进一步加大,设立了基金,成立粮食安全高级别协调机制。

    笔者认为,不管是WTO,还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解决粮价和国际粮食供应方面的力度都是非常有限的。发达国家不会轻易降低农产品补贴,不会允许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短期内大量进入本国市场。欧盟和美国长期的普惠制待遇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紧紧地攒在手里,在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中,非洲和拉美的许多国家并没有和中国、印度站在一起,而是分别和欧盟、美国站在一起,支持欧美的农业补贴,称,“如果欧美不补贴,粮价会更高,我们饿死的人不就更多了吗?”

    让欧美大量补贴农业就一定有饭吃了吗?答案是否定的。2008年粮食危机期间,多数非洲饥民在饿死,而欧美在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所以,解决粮食问题,不允许农业补贴不行(否则农业会减产,问题更严重),补贴过多也不行,各个国家的补贴不平衡也不行。如何计算补贴多少才算合理,是一道永远也算不明白的数学题;如何让各个国家的补贴保持平衡,是根本不可能解决的事情。

    不过,这种体制的悖论反倒给中国提供了很好的贸易和外交机会。首先,中国可以利用硬性国际条约没有签订的机会,加大农业投入、增加产量、降低粮价;其次,不妨加大与粮食纯进口国家的粮食贸易,条件成熟时推行中国式“普惠制”,既收获政治利益,又换回发展必需的工业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