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危机源于交易不自由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0-11-25
     当前牵制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主要问题是这种带有重商主义和农业保护主义色彩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之理念,是对粮食国际贸易缺乏自信。

    近日国家粮食局表示,将计划引入中粮、华粮、中纺和黑龙江农垦总局等企业参与中央储备粮代储领域竞争,以改变当前中储粮独占地位,整治当前粮食流通市场之乱象。

    当前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急速蹿升,成为了制造通胀的急先锋。这其中,中储粮旗下子公司通过出库粮拍卖自买自卖,将粮食卖给其分支机构,干扰了粮食市场之秩序,引发市场粮食炒作、游资囤货居奇等问题,对当前粮价等的急剧蹿升起到了“推波助澜”之效应。

    应该说,在中央储备粮代储这一政策性业务体系,引入中粮等形成寡头竞争,不仅难以矫正当前中储粮一家独占给粮食流通市场带来的弊端和乱象,反而,有可能进一步混淆粮食流通体系中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的界限。

    无须讳言,自1991年以来彻底取消粮食统购统售、实行政府收购和粮农入市的双轨制,至2000年6月专司政策性业务的中储粮成立,中国粮食流通体制的双轨制脉搏是清晰的,避免了企业在双轨制下两栖作业所带来的企业人格分裂和业务牵制问题。而引入中粮等,是否会使人更难以掂清有关部门是认同中储粮的两栖作业,还是反对?

    近年来,粮食流通的双轨制体系如同一把剪刀差,致使粮价长期低估,而无法形成有效指导粮食生产的信号,从而使中国长期面临粮食生产的供给冲击。以2006年为例,当时粮食生产丰收,农民卖粮难,中储粮以高于市场价的保护价,敞口收购农民手中余粮,使粮食过度向粮库堆积,市场则由于中储粮开仓放粮不及时而供应不足。最终导致市场粮价飙升、粮库亏损以及农民增产不增收等局面。而此后中储粮为弥补政策性代储代购粮之亏损,则开始进入中下游的深加工领域,导致了中国维系多年的双轨制粮食流通体制事实上的失败。

    当前牵制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主要问题是这种带有重商主义和农业保护主义色彩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之理念,是对粮食国际贸易缺乏自信。这种不自信源自“冷战”思维的粮食安全观。当前之粮食安全已不再是粮食供给危机,而是粮食交易不自由问题。

    然而,把粮食安全根系于粮食流通体制的双轨制和粮价的行政调节,反而当前限制了农民交易自由的粮食流通双轨制体系,恰恰成为了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大隐患。当前由于农民的自由参与交易的权利受到了市场准入的限制,使粮市更多地成为了粮食收购资质的企业的市场,直接导致粮食上涨之收益更多地为流通环节所获取,而粮价下跌之损失则最终为农民承受。从而严重削弱了农民种粮之积极性,致使近年来在诸多乡村出现了农民撂荒等问题。由此可见,当前粮食流通体制所暴露而出的诸多不虞,客观上需要政府加快粮食流通体制的并轨改革,而非打补丁式地维系业已不合时宜的粮食流通体系的双轨制格局。

    当然,放开粮食流通体系后,粮价势将借助郑州期交所的价格发现和风险对冲功能,对农业生产产生自发性指导效应,激励农民成立合作性的粮食流通组织等,打通粮食生产到最终销售的整个产业链。而这需政府改革粮食流转资格审核体制为备案制,允许各种类型的农业组织成立,增加农民交易自由,避免农民个体无法抗衡庞大的粮食流通企业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