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高管认为近期全球农产品涨价并非投机所致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0-11-02
     新华社信息北京10月29日电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站10月29日刊登摩根士丹利大宗商品研究部主管侯赛因·阿裏迪纳撰写的题为《农产品涨价并非投机所致》的文章,摘编如下:

    玉米、大豆和小麦的价格在过去几个月裏显著回升,冲击著社会的方方面面:消费者看到超市商品涨价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了;而新兴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不得不着手应对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问题。像往常一样,有人把上述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归咎于投机者的参与。

    但真实情况就隐藏在数字当中。在投机性多头头寸接近创纪录高点之际,库存严重吃紧,某些情况下甚至逼近历史低点。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若想实现可持续的供需平衡,农产品价格就必须进一步上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农民将迫切需要的更多土地投入上述作物的种植,而这副重担主要落在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肩上。我们早就提出,全球玉米和大豆供需紧张,特别是考虑到天气状况经常出人意料,而且如果价格不上涨,产量就将无法满足需求,从而使供需状况进一步收紧,达到岌岌可危的水准。

    在美国,玉米歉收已促使农业部下调了对玉米收成的预估值,从每英亩164.7蒲式耳的创纪录水准下调至每英亩155.8蒲式耳,而且可能进一步向下修正。即使能够实现目前估计的收成,美国的玉米库存也将下滑至年需求量的6.7%这一难以维系的水准。全球近60%的玉米出口来自美国。

    1995-1996年度,玉米库存需求比曾降至5%。次年春季,面对由此造成的价格上涨,美国农民将玉米种植面积扩大了近800万英亩,使库存需求比回升至更适宜的水准。

    但在今天,能用来应对紧张局面的空地要少得多,尤其是考虑到棉花和小麦还在争抢种植面积。美国国内对牲畜和乙醇的需求日趋增长,加上在新兴市场收入强劲增长的支撑下,玉米出口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美国农民明年至少要扩种250万英亩玉米,才能让供需状况稳定在今天已然吃紧的水准上。

    在短期内,我们认为,玉米价格至少要(从当前的每蒲式耳5.60美元)上涨到每蒲式耳6美元、甚至可能是7美元,才能抑制需求并激励农民去种植玉米,而不是大豆、棉花和小麦。玉米处在当前的价格水准,畜牧业和乙醇行业总体上是盈利的,从而催生出更多需求——根据我们的数字,每年6.6亿加仑的自愿性乙醇需求便要消耗近2.4亿蒲式耳的玉米,这还没有考虑强制性乙醇需求。

    如果玉米价格保持在当前水准,库存会进一步吃紧,明年春天就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而为了争抢到土地,玉米价格必须要涨得更高。□于短期内供应面能做出的反应微乎其微,那么需求就必须受到抑制。

    我们预计,未来几年玉米价格将继续上涨。

    我们的论点(2008年首次提出)很明确。我们认为,单靠美国的产量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及出口需求。如果玉米价格如我们预想的那样上涨,玉米或许真的可以得到所需的种植面积。不过,这很可能会挤占大豆的种植面积,因为总种植面积已然逼近历史高点。这最终将推高大豆价格,因为随着产量下滑,大豆的供需也将吃紧。

    我们认为,只有价格走高,从而鼓励农民扩大急需的种植面积,才能实现可持续的供需均衡——巴西在这方面显示出了潜力。美国目前的生产已接近产能上限。但巴西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预示著价格的继续上涨可能会促使该国农民扩大种植面积。我们估计,大豆价格必须持续高于当前的每蒲式耳约12美元,才能激励巴西农民增加种植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