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价格飙涨的宏观因素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0-10-20
    近日,农产品再次成为耀眼明星。农产品期货近乎疯狂,资本市场农业股也是亮点纷呈,而现货市场农产品价格涨势方兴未艾。与上半年小品种农产品唱主角不一样的是,下半年以来,粮食、棉花、食糖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开始发力接棒,引发了人们对通胀的担忧。

    那么,究竟谁是农产品涨价的真正幕后推手呢?简单的看,主要是由严重自然灾害引发的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农产品供给预期减少,而需求不变或者增加,价格自然要水涨船高。供不应求拉动了农产品价格猛涨当然是没错,然而,这只是市场层面的一种解释,要清楚理解农产品涨价问题,需要透视深层宏观因素。

      在笔者看来,从宏观角度来理解,此轮农产品飙升与实体经济环境不佳下的货币政策宽松、农产品流通体制的严重缺陷、经济增长周期以及城市化大跃进中的农村“三化”格局都密切相连。

    首先,宽松货币环境的推动。2008年10月至2010年9月两年时间里,中国新增贷款增加了17.3万亿,月均超过7000亿元,如此天量的钞票进入到市场,必然要寻找出路,而在实体经济“国进民退”浪潮汹涌和楼市调控趋严的风声中,在长期扭曲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存在态势下,农产品成为投机炒作的重点对象,生姜贵过鲫鱼、河虾赶上阳澄湖蟹已不是什么新闻了。

    其次,农产品流通体制的严重缺陷为农产品价格上涨提供了制度缝隙。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主导的农产品流通体体制改革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现代农产品物流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制约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制度瓶颈始终没有消除,目前农业所面临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仍然异常突出,农产品流通成本一直无法“瘦身”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我国农产品流通中始终存在着“两头叫、中间笑”的怪相,即农民抱怨赚不到钱,消费者声称菜价太高,而中间商却得益颇丰。

    再次,超级通胀的经济增长周期暗流涌动为农产品价格上涨提供了共振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价和经济周期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度,价格可以被视为宏观经济变化的风向标。权威研究表明,从历史数据看,1984年以来出现过三次农产品价格上升,与三次大的经济周期有关,而农产品相对价格上升和通货膨胀都与经济扩张时期的低利率有关。经历了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正在形成,而天量信贷引发的流动性泛滥使超级通胀早已暗流汹涌。农产品价格和通胀之间的影响看起来是个鸡和蛋的问题,但两者之间的共振却是事实。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往往会造成通货膨胀;而通胀预期的加重,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强化农产品价格的涨价。

    最后,城市化大跃进中的农村“三化”格局为农产品价格上涨提供了支撑土壤。伴随着新一轮城市化大跃进式推进,农村“三化”现象(农村空心化、农田抛荒化、城镇侵占化)开始愈演愈烈,这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长期支撑力。

    一是农村空心化。在种粮比较效益低的局面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加速流出,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这是农产品价格上涨背后的残酷现实。中国老龄科学中心的一项调查指出,在我国农村60~64岁的老人中,有62.7%的人依然从事农业生产,农村中65~69岁的老人中有47.6%的人依然从事农业生产,即使是70~74岁的农村老年人中也还有29.2%依然从事农业生产。

    二是农田抛荒化。农村空心化加剧了农田抛荒化。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高奏凯歌,大批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留下老弱病残,加上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农村一些地方农田弃耕抛荒现象日趋严重,尽管政府对此采取了一些遏制性措施,但收效并不太明显,反而有继续恶化之势。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我国每年撂荒耕地有近3000万亩,而缺乏劳动力是撂荒的主要原因。

    三是城镇侵占化。为了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国家出台了保持18亿亩耕地面积不能动摇的保护性政策。但在各地城镇化大跃进的浪潮中,地方政府违法侵占耕地的现象屡禁不止,“被城市化”的农民不断增加,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耕地。1996年~2009年13年间,全国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少到18.25亿亩,减少了1.26亿亩,这一数字超过了产粮大省河南的全部耕地面积。尽管从数字上中国18亿亩耕地的“红线”目前还没有被突破,但以占补平衡制度为基础的耕地质量状况堪忧,此18亿亩耕地已非彼18亿亩耕地了,耕地的减少和质量下降,加上农业人口的下降和农产品刚性需求的增加,必然造成粮食价格的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