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调查:一头猪拱起多少通胀预期?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0-09-27
     连续半年亏损的养猪户们终于可以喘口气了。最新市场信息表明,猪粮价格比回到盈亏平衡点6∶1以上。养猪户眼看要赚钱了,可是外部环境已经一片喊“热”声。8月份CPI达到3.5%,创年内新高。人们担心,目前肉蛋奶、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加大通货膨胀压力。

    粮价是百价之基,“一头猪拱起CPI”。人们通常把农产品价格上涨看成是通货膨胀的重要推动因素。当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进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在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该怎样看待农产品价格上涨问题?

    支撑价格上行因素不断积累

    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粮食、棉花、生鲜乳价格屡创新高。7月份,稻谷、小麦、玉米价格分别为119.4元、101.6元和101.3元,均为历史最高。“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未见松劲儿。据商务部监测,7月份蔬菜价格同比上涨49.7%,鸡蛋价格同比上涨9.3%,猪肉价格同比上涨4%。

    农业部市场信息司预计,今年后几个月,受成本上升、通胀预期、国际粮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多数农产品价格将维持上行态势。农产品价格上涨,对CPI增长产生直接影响。但我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库存充裕,有足够的调控能力保持农产品市场总体稳定,农产品价格总体上仍在可控范围。

    吉林公主岭市朝阳坡镇副镇长宁绍勇对记者说,按现在的种植规模,如果没有政府补贴,农民根本没有种粮积极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把补贴因素算在内,目前的粮价水平基本上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底线,如果粮价过低,农民就会选择“弃粮”或撂荒。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农产品需求将呈刚性增长,预计今后10年,每年新增粮食需求80亿—100亿斤。而耕地、水等资源瓶颈将越来越紧。

    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我国农产品价格已由主要以物质投入成本驱动,逐渐向由人工、土地、物质与服务费用推动以及消费需求拉动等因素共同驱动转变。2007—2009年,水稻、小麦、玉米价格年均增长率为7.1%,而总生产成本年均增长率达11.7%,其中人工、土地、物质与服务费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3%、29.2%和15%。这说明近年支撑农产品价格上行的因素不断积累,农产品价格呈刚性上升态势。今后一些机械化程度低、用工多、单产不高的品种涨幅更大,一旦出现部分产品供给短缺或需求过旺,还容易触发价格暴涨。

    回头看,由于长期的、较大幅度的“剪刀差”,我国农产品价格历史水平较低,当前农产品总体价格与国内其它非农产品相比,仍处于低位。由于农产品价格基数太低,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微小的波动也容易被夸大。2008年底以来,国内食用植物油价格呈震荡下行走势,2009年12月才有所回升;大豆价格、稻谷价格与2008年相比,整体也是下行的。

    农产品价格上涨推高CPI仅是表象

    “为什么农民哭的时候看不着,价格稍微好点,反应就这么大呢?”安徽一位农场场长对记者说,“不光是我们影响物价,物价也影响我们呀,化肥、农膜、农药都在涨价,农产品价格能不涨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几次严重通货膨胀,都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明显上涨。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罗斯巴德认为,一旦农业这类最弱势部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大幅上涨,就标志着全面通货膨胀开始形成。这说明农产品价格是处于价格上涨链的末端而非源头。究竟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引发了通货膨胀,还是通货膨胀推高了农产品价格?在新的经济发展条件下,要辩证分析。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国英研究员表示,农产品自身因素导致的价格变化对总供需平衡的影响,要小于总供需平衡变化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现代农业的成本因素已经高度市场化。以小麦生产为例,正常年景下原料投入、打工的机会成本以及隐性地租成本,会占到产品销售额的90%左右。如果投入因素分散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它们的价格普遍上升,必然是国民经济的总供需平衡发生了变化,其后果必然导致农产品价格上升。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秀清、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辛贤表示,在过去的20年间,我国农业减产对CPI上涨幅度的影响在大幅下降,1987—2007年期间,相同的农业减产幅度对CPI上涨的影响下降了近一半。根据国家投入产出表的数据,非农投入占农业生产中间投入的50%,占食品制造业中间投入的25%。2003年我国农业减产引发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仅为6.6%,而实际上涨13%,也就是说其余50%的农产品价格涨幅是农业以外的因素导致的。

    农业部农研中心主任宋洪远表示,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CPI上涨仅仅是一种现象,并不表示农产品价格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原因。2008年实施4万亿元投资计划,2009年信贷投放量高达9.6万亿元,同比增加95.9%,今年上半年信贷投放量增加4.6万亿元。我国广义货币总量达到67.4万亿元,同比增加了18.5%,远高于我国真实经济的增长速度。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推动CPI走高。

    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有利于保供给促增收

    面对农产品价格上涨,不同的角度,感受不同。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就容易找到一个平衡点。

    目前,最大的收入分配失衡,是城乡差距。2009年,我国基尼系数接近0.5的国际警戒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8年的3.32扩大为3.33。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发挥初次分配的基础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当前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虽然引起CPI指数走高,但有利于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市场价格在调节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特别是在当前自然灾害频发、主要农产品供求处于紧平衡的形势下,允许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也是自去年底以来国家继续提高小麦、水稻等主要产品最低收购价的重要原因。

    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是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的客观要求。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专家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CPI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可以说,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压力主要被广大农民承担。我国粮食消费需求旺盛且增幅较快,但相比之下,以粮食为中心的农副产品价格却偏低。粮食及农副产品价格适度上涨,可以最直接的方式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达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目标。

    实践证明,农产品价格指数每上涨1个百分点,农民年人均增收幅度增加0.6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粮食价格同比上涨3.7%,剔除产量增加因素,2009年粮食价格上涨带来农民增收约192亿元。

    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有利于增加农业投资,促进城乡要素流动。2007年,以生猪为首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了18.5%,2008年,财政支农增速高达38%。以往长期的工农产品剪刀差,致使大量农业资金流失。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会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从而保证农产品供给,使价格保持在较为合理的水平。

    关注城市低收入人群,防止“米袋子”“菜篮子”价格过快上涨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朱信凯教授表示,调低CPI体系中农食类产品权重势在必行。食品在我国现行CPI构成中的权重占34%,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标准,当时恩格尔系数在80%以上。而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恩格尔系数平均降低了约30个百分点。农食产品类支出在居民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农食产品价格波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力自然也会相应下降。然而,目前农业品和食品价格在我国CPI构成中的比重却没有相应调整,这很难反映经济运行和城乡居民生活的真实状况,不利于农民增收和城乡二元结构的优化。

    其实,住房、能源和各项服务的费用支出比例在增加,其价格也不断高涨。 据统计,今年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5%。若剔除权重因素,近年来我国居住类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对物价的影响远大于农产品价格。

    今天,农业在宏观经济中的比重大大降低,但是农产品价格在经济社会中的敏感度却大为提高。这说明,“米袋子”“ 菜篮子”始终是广大群众关切的问题,农业的基础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如果农产品价格出现过快上涨,或者波动过大,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不利影响,也必将殃及“三农”发展。在通胀压力增大的背景下,要对农产品价格出现过快上涨苗头及时预警。9月初,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并出台了抑制菜价过快增长的针对性措施。

    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要一手抓发展农业生产不动摇,一手抓深化改革不放松,应研究建立农产品价格与农业生产机会成本及城市低收入群体补贴的双联动价格调控机制,既让农产品价格上涨与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上升步调一致,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又让城市低收入群体补贴水平能赶上食品价格的上升,缓解农民增收与城市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