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极端气候肆虐 国际粮价持续大涨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0-08-05
    始自今年7月,国际农产品掀起一轮暴涨行情。

    美国彭博社报道,8月2日国际小麦期货价格冲破了近22个月的历史记录。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6月下旬以来,欧洲小麦期货价格已上涨近50%,创30多年来最大单月涨幅。

    与此同时,国内也遭遇了夏粮减产、西南干旱、南北方洪灾等不利因素。国际粮价的剧烈波动,也使得市场对国内粮价上涨预期进一步提升。国家发改委8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月到7月,小麦、稻谷、玉米收购价分别上涨1.22%、6.73%、15.12%。其中,涨幅最为明显的玉米,6月单月上涨4.24%。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近日多次公开表示 “目前粮源充足”,后市价格将保持基本稳定。昨日(8月4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也认为,今年国内接二连三的灾情加大了粮食增产压力,但不会出现长期、大幅度的涨价。

    全球气候异常 国际粮价上涨

    国际粮食价格暴涨,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历史交易数据可见一斑:小麦期货自每蒲式耳456美分猛涨55%至本月初的707美分,该涨速为50年来最快;玉米期货自每蒲式耳343.25美分涨21.8%至418美分;大豆期货自每蒲式耳894.5美分涨15%至1029美分;美国2号长粒糙米由每磅9.9美分涨14%至11.30美分。

    造成这波粮价上涨的主因,是全球气候异常及过度宽松的全球货币政策。

    全球许多小麦主要产区出现了严重灾害天气。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地遭遇百年难遇的高温干旱,而这三国均列全球小麦出口前十名,市场预期其减产可能接近三成。

    全球其他主要小麦产地气候也不佳,加拿大降雨过度,欧洲部分小麦产区遭遇旱灾,澳大利亚闹起蝗灾。此外,人口大国印度因基础设施落后,存放小麦库房有限,居然造成了许多小麦腐烂。

    在2007年底至2008年期间,国际上也曾出现过粮荒,使一些国家出口粮食更加谨慎,这进一步加剧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上月下旬,乌克兰农业部长就曾表示减少粮食出口,大约于今年削减近四分之一的粮食出口。

    各国援救金融危机时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也是国际粮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美国等国经济在前一剂强心针兴奋期过了后又再度萎靡起来,这就造成国际流动性不敢放心杀向铜、石油等工业品,更多选择了“弱周期性”的农产品(000061,股吧)。

    若只是天气原因,不可能造成农产品普涨,因各品种的基本面并不相同。除粮食类外,其他如棉花、油脂类、砂糖、咖啡等农产品无不上涨,这或有国际炒家的一份“功劳”。

    最后,由于国际商品期货多数以美元计价,近期大跌的美元指数,也构成粮价上涨的部分诱因。

    国内看涨预期进一步加强

    最近一个月来国际粮价的剧烈波动,加之夏粮减产、西南干旱、南北方洪灾等不利因素,使得市场对粮价上涨预期进一步提升。

    国家发改委8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主产区红小麦、白小麦、混合麦三种小麦平均收购价为每50公斤(下同)98.66元;早籼稻、晚籼稻、粳稻三种稻谷平均收购价为109.32元;玉米平均收购价为91.81元。

    而在2月,对应的以上三项数据分别为97.47元、102.43元、79.75元,即5个月来分别上涨1.22%、6.73%、15.12%。其中,涨幅最为明显的玉米,仅仅6月单月就上涨了4.24%,同比涨幅已超过20%。

    在上半年粮价有所攀升的情况下,又传来我国七年来首遇夏粮减产的消息,虽然降幅仅为0.3%,但也使得看涨预期进一步加强。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元红指出,在今年玉米价格涨幅较为明显的基础上,眼下玉米主产区吉林省正在遭遇洪水,灾情对未来玉米产量的影响还难以估计。另据中华粮网分析,此前南方洪涝可能使得部分早稻主产区减产高达20%。

    值得关注的是,非主粮产品价格的波动比主粮更为明显。比如前段时间疯涨的绿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农业部查询系统搜索发现,在北京市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市场,5月19日的绿豆价格是3月19日的两倍。

    国家粮食局:目前粮源充足

    关于国际粮价波动对国内的影响,早在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曾公开表示,“近几年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波动,而同期我国国内粮价保持了基本稳定、稳中略升的态势”,“我国粮价的变动是政府综合考虑农民的种植成本和收益等情况所制定的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控的结果,与国际市场关联度较小。”

    “50%这么大的波动幅度对国内市场会有一些影响,但影响不大。”

    张元红认为,中国三大主粮以自给自足为主,所以“影响”不是来自于进出口贸易,而是源于价格传导、看涨预期提升以及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此外,目前我国小麦和水稻的进出口数额极小,只有玉米在上半年的进口额出现增长苗头。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李国祥也认为,今年接二连三的灾情加大了粮食增产压力,但不会出现长期的、大幅度的涨价。

    针对看涨预期强烈的现象,近一个月来,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在数次公开表示“目前粮源充足”,后期市场价格将保持基本稳定。同时,7月份国家粮食局网站连续刊登两篇文章强调,不要对玉米、小麦价格上涨持过高预期。

    来自发改委的数据显示,自2003年起,我国粮食已经连续6年丰收,截至今年4月,国有粮食企业原粮总库存超过4500亿斤,库存消费比达40%以上,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