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市场冲击应多关注“猪司令”“牛老板”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0-06-24
    今年的农产品市场可谓是历史上波动最大的一年。目前虽然大蒜、绿豆、玉米等价格有所下降,但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能够接受的底线。正是因为农产品市场“火烧连营”而引发的剧烈“冲击波”,对整个畜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无情的打击。因此,我们切不可忽视和回避这个现实问题。

    综观全国农产品市场,除了蔬菜由于季节性的缘故明显回落以外,其他大宗产品依然“涛声依旧”,还在高位运行。唯独猪、牛、羊、鸡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仍然在市场低迷的“冰冷期”中苦苦煎熬。“养猪赔钱”、“养牛亏本”“羊鸡维持”,基本唱的是“同一首歌”。

    由于生猪市场回落迟缓,养猪成本不断加大,现在,养一头猪最少亏100元,一般亏200元,有的高达300元。今年以来,各地许多养殖户开始大量屠杀和低价处理生猪和奶牛,认为早出手就可以少赔点儿。眼下,天气日益炎热,养殖户存有很多疑虑。

    由于市场不见“开晴”,群众形象地描述说:“现在‘猪司令’的队伍要散了,‘牛老板’也要扛不住了,‘羊大拿’和‘鸡大王’也成了惊弓之鸟。”

    近日《黑龙江日报》的一则报道用了这样引人注目的题目:奶价过低连蚀本,奶牛弃养令人忧!在农产品物价疯涨的背景下,和养猪一样,奶农的养牛成本也很高,而且呼声强烈。自“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原料奶的收购价一度剧烈波动,最低时曾跌到每千克1元左右,也曾从每千克2元涨到4元,再从4元跌到1.6元。从去年9月份至今,收购价逐步回升,目前大致为每千克3.5元,但还不够保本。因为玉米和苜蓿等饲料价格快速上涨,原料奶的生产成本明显加大。商务部曾在3月份就发布预警称,玉米和豆粕的市场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21%和2.4%。目前的上涨幅度则更大,导致牧场和奶农难以消化成本。以玉米价格为例,去年1月份基本在每吨1500元左右,到今年5月份突破每千克2000元,达到近几年来的最高位,涨幅达到33%。还连带着交通等成本的上涨,奶农难以承受高成本的压力,开始杀牛、卖牛,有的牧场一天能杀掉几十头奶牛。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奶牛养殖及原料奶生产、奶品加工和奶品销售三个环节的利润分配比例大概是0.8∶3∶6.2,而三个环节的成本比例正好相反,为6∶3∶1。黑龙江省奶业协会秘书长吴和平曾表示,奶农在产业链上的利益分配不到3%,目前普遍存在商家利益盘剥比较多的问题。据介绍,“三聚氰胺事件”导致国内奶源大量减少。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些企业基本消化了库存,同时销售开始逐渐恢复,河北、黑龙江、山西和山东等地又出现“抢奶现象”。但由于饲料成本的涨幅超过奶价的涨幅,杀牛的现象仍在持续,农户的养殖热情依然不高。与此同时,国际奶粉价格却持续低迷,导致国内奶价超过每吨3万元,而国际奶价为每吨2万多元,形成“倒挂”局面。目前一个不如忽视和轻视的问题是,在“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下,外资奶粉品牌所占市场份额已经从2008年初的不足60%上升至80%左右。如果整个产业链的上游被“进口”掌控,就会更加依赖进口奶粉,国内奶业的产业发展必将受到严重损害,国内的原奶则被彻底抛弃,重演“奶贱如水”的悲惨命运。

    综上所述,不仅养猪赔钱,养奶牛也是亏本。现在看来,我们最担心和牵挂的是“猪司令”和“牛老板”们的命运。他们一旦“趴下”,我们的畜牧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会出现“大倒退”的被动局面。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参考建议:

    要消除养殖户的“恐慌心理”,教育和引导他们不要被暂时的“低迷市场”现象动摇养殖信心。市场不会一成不变的,是千变万化的。我们搞生产和经营“有赔有赚”是常见的事情。不能因一时的“市场冲击”就“洗手不干”了。要保持清醒的经济头脑,稳定生产情绪,以积极而不是消极的态度,研究市场变化规律,把握动态信息,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切不可“远离猪牛,洗手不干”了,更不可只顾眼前利益,一味地“盲目屠宰”。

    要下决心调整结构,发展规模养殖,这是应对和抵御市场风险的最好办法。“小打小闹”的散养方式是经不起市场冲击的,必须扩大养殖规模,创新管理机制,下决心、下狠心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管理方式。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产和经营,把握生产、生存的主动权,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要破除养殖业一味“崇洋媚外”,忽视传统品种的发展思路。在谈论畜牧业的发展走向话题时,河北省唐山市农牧局畜牧专家阚志秀说,目前,农村老百姓养殖的三元杂交猪,大都是十多年前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引进的品种,经过多年的饲养实践来看,有一定的弊端,这些猪种肉质差、抗病力弱、平均每年暴发一两次难以根治的疾病。由于引进的品种逐年增加,基本取代了当地的生猪传统品种,而当地的生猪肉质好、味道正宗、鲜嫩可口、抗病力强、耐粗饲料,不足的就是饲养周期长。但这些传统品种受消费者欢迎,具有一定的优势,应该适当保留和适度发展。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养殖业结构,不能让“洋品种”包揽天下。借鉴别人的经验,别忘了走自己的路,这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途径。

    政府要积极作为,超前谋划,增强市场的判断力和预见性。特别要注意考虑到一些不可预见性的因素,建立健全和进一步完善畜牧业发展的投入机制,不断加大防疫灭病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生产扶持基金、专项调控基金的作用,保生产、保发展、保稳定,发挥政策的导向力,开展有针对性的“送温暖”活动。眼下高温季节来临,是畜禽疾病的“高发期”,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把畜禽防疫灭病作为“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千方百计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让农民脚踏实地搞生产,一心一意忙创收,同心同德创和谐,不断开创畜牧业发展的新局面,撑起“三农”的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