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尽快抑制玉米价格的异常波动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0-06-01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31日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近日表示,当前玉米价格异常波动有可能引发粮价乃至整个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另外还将加大玉米的进口压力,若托市政策不及时调整,有可能形成过度调控效应,不利于保持粮价的稳定。

    继大蒜、绿豆价格暴涨之后,眼下玉米价格又冲到了农产品涨价的前沿。今年3月初以来,玉米价格快速上涨,到目前为止,玉米价格每吨上涨100~200元,涨幅达10%。其中,广东销区由每吨1900元上涨到2050-2100元,吉林、黑龙江产区由1600元涨到1800-1850元。

    程国强表示,根据在南方销区和东北产区调研情况初步判断,此轮玉米价格上涨并非供给短缺引起的合理上涨,而是在全国玉米总供给充裕背景下的异常波动,形成机理比较复杂。其中,既有主产区减产的市场效应、国家托市调控的政策效应,也有物流不畅等因素的推动,还有西南干旱、通胀预期增强导致市场预期变化的影响。

    粮价异常波动将加大通胀预期

    程国强认为,在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极其复杂的背景下,粮价异常波动给管理通胀预期带来巨大压力,给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带来新的挑战。玉米价格异常波动有可能引发粮价乃至整个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

    一方面由于我国粮食各品种间价格波动具有传导性、同步性和放大性特征,此次玉米价格上涨,有可能传导到其它粮食产品,进一步加剧社会对粮价的看涨预期,带动其他粮食价格也在短期内全面上涨。

    另一方面,今年以来我国猪价持续下跌,部分地区猪粮比价已连续数月跌破6:1的盈亏平衡点,生猪生产出现全面亏损。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将进一步增加养殖成本,打击农民养猪积极性。如此的结果是,3~5个月后,猪肉价格可能再度暴涨,由此推动新一轮食品价格全面上涨,拉动CPI大幅上升,进一步加大通胀预期压力。

    严令托市收购的企业不得囤积粮食、待价而沽

    程国强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近期国家采取抛售、定向投放等调控措施,对稳定粮价预期已经产生一定作用。但从目前的形势看,单一的调控措施已经难以形成有效的平抑机制,必须进一步采取打组合拳、多措并举的综合调控措施。对此,程国强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加大粮食市场投放力度。建议进一步增加中央临时储备玉米对广东、福建、四川等销区以及主产区的市场投放量,平抑玉米价格异常波动。对粮食深加工企业采取结构性调控措施,避免其争夺粮源而抬高粮价。

    第二,增加铁路运力,确保出关粮食物流顺畅。建议铁道部门增加对东北产区粮食外运运力,使产区粮食能够及时、足量发运到销区。对中央储备粮跨省移库另外安排专门的铁路运输计划,不占用正常市场运力,切实保证产区粮食出关的有效运力。

    第三,及时调整和完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严令参与托市收购的企业不得囤积粮食、待价而沽,防止托市调控措施对粮价波动推波助澜。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既要有效支撑价格合理回升,也要防止产生过度调控效应;不仅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也要确保粮食市场和价格稳定。建议今后继续实行以中储粮公司为执行主体的临时收储措施,进一步完善政策的启动和退出规程,形成托市收购与平抑价格互为一体的调控机制。

    第四,加强进口调控,及早防范国外玉米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同时,要建立健全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密切跟踪国内外市场形势和变化趋势,完善粮食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制度,着力增强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