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加工业规划》可能导致中小企业出局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0-03-01
    记者获悉,作为国务院 “产业振兴”计划的后续动作,《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日前已由工信部上报国务院。此前颇多争议的限制外资粮企政策,并没有出现在工信部上报的规划草案中。

     一位参与规划编写的专家对记者透露,这份规划的总体思想还是对内外资一视同仁。“尽管舆论对外资企业的角色和作用有一些质疑,但这些观点根本无法证实,因此也不可能落实到政府的产业政策中。”

     但作为对这种舆论的回应,这份规划内容提出,要对中粮、中储粮等涉粮央企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同时,作为目前中国粮油加工行业主力的成千上万个中小企业可能要被作为 “落后产能”淘汰掉。

     一视同仁

     据悉,该规划的编制工作,主要由国家粮食局承担。最近一次规划编制会议是在今年1月7日在河南郑州召开的,专家组成员结合当前粮食加工业现状,对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议。

     此次会议后,国家粮食局对规划再次修改,随后便由工信部上呈国务院。

     该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要内容包括:加快标准制订、完善监测体系、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增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

     总体而言,上报国务院的规划,坚持了继续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内资、外资、合资企业一视同仁。而此前国内有媒体所报道“扶持内资,限制外资”的说法则被官方指斥为“有失偏颇”。

     前述参与规划起草的专家说:“媒体报道所说的‘外资被限’纯属误传。对外资增加政策限制只是个别专家、学者、企业家的意见,并不代表官方的意见,也不会在规划里体现,不会有对外资的歧视政策。”

     接受本报采访的国家粮食局一位官员表示,规划中虽然有“健全外商投资及并购审查机制”内容,但并不等于就是“扶持内资,限制外资”,真正的目的是要继续完善对外资、合资企业的相关政策。

     对此,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表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按照我国的相关政策,所有的投资者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平等的,也就是说,无论内资、外资还是合资企业,只要在中国工商局依法注册,领了营业执照,就等于拥有了合法的‘身份证’。内外资企业都是依法享受同等待遇,尽同等义务。如果出现企业偷税漏税等问题,无论内资、外资企业,同样要接受处罚。”

     参加了该规划编写的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宋廷明也认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规划作为现阶段国家重大政策之一,根本不会增加对外资的限制、歧视政策。”

     大赢家:国有巨头

     听到官员们 “内外资一视同仁”的表态,一位来自国内大型外资粮油集团的人士松了一口气。不过,相对于外资企业的劫后余生,更值得庆幸的或许是中粮、中储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垦总局粮食局等大型国有企业。

     前述国家粮食局官员告诉记者,这些肩负政策使命的国有企业将会受到重点扶持。

     据悉,这些扶持政策包括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促进企业技术升级换代、鼓励企业巩固和开拓国外市场等。而更实惠的政策是,这些企业将获得中央财政预算或新增投资、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的特殊优待。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个结果完全在意料之中。前述粮食局官员透露,国家粮食局首次小范围公布要编制这个规划,是在2009年6月中旬国家粮食局主办的“2008年度全国粮油加工业统计汇编会”上。而参加此次会议的企业代表只有中储粮、中粮集团、华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垦总局粮食局5家企业。而这些国有企业无疑将会是最大受益企业。

     宋廷明表示,上报规划中对企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还只是原则性的,具体到落实,国家还会继续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

     失意者:中小企业

     与受规划重点关照的大型国有企业不同,很大一部分中小粮食加工企业成为了将要被淘汰的对象。

     它们在未来十年内将遭受巨大冲击,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据介绍,上报规划中提及,目前中国粮食加工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粮食初加工能力严重过剩、深加工业产能扩张过快、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布局不合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特别是企业规模小散乱、产业链条较短、资源利用率偏低、市场准入标准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粮食加工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

     与食用油、面粉类粮食加工企业相比较,大米加工企业显得更缺少龙头企业。白美清告诉本报记者,在我国纳入统计的7698个稻米加工企业中,其中日处理100吨以下的就有5296个,占72.4%;日处理1000吨以上的大企业只有24个,仅占0.4%。

     “总体来讲,我国稻米加工企业仍处在‘小、散、低’的状况,严重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白美清说。

     对于政策实施后对中小大米企业带来的冲击,白美清的观点是,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学会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他所设想的国内粮食加工企业体系是——以全国性的中央大型企业为龙头,以区域性、专业性的集团企业为支柱,以小而精有特点的民营企业为补充,形成分布合理的企业群。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刘登高对《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的进展非常关注。不过,他说只是从媒体的报道才了解到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订这个政策,协会下属的几乎所有企业对此事并不知晓。

     刘登高说,在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68家上规模企业中,只有九三油脂集团和哈工大油脂厂两家国营企业,其余绝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这些油脂加工企业与豆农建立了很好的利益关系,在当地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为发展地方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新政策一旦实施,这些加工企业将被彻底击垮,很难再有生路。

     按照协会提供的电话,本报记者随后采访了黑龙江祥源油脂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嘉锁和依安黄淮油脂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孙雪光。两人同样表示,对这个政策的相关信息一无所知。

     黑龙江大豆协会产业部部长王小语告诉本报记者,黑龙江大豆协会方面也并不知道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这个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