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三农”面临新矛盾新问题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0-01-06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长期制约因素尚未根本消除、有些还会进一步加重,新的矛盾问题不断显现、有些还难以预料,2010年将是复杂困难的一年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指出,2009年面对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以及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三农”工作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农村好形势,为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基础支撑。

    在应对仍在持续的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依然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影响下,农业农村经济外部环境复杂,内部制约突出。在连续6年丰收的高起点上保持粮食继续增产难度加大,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挑战更加严峻。因此,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对整个国家意义重大。

    五大薄弱环节待解

    2009年粮食虽然丰收了,但是棉花糖料等工业原料作物产量有所下滑,从一个侧面表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任务更加繁重,形势不容乐观。

    农业生产效率较低。由于当前农村生产主要是大量家庭分散经营,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个体小农经济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不足。随着目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家庭分散经营在生产组织形式上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挑战,个体小农经济在资源、信息各方面与农产品市场供求及价格波动严重不对称,导致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出现下降趋势。在这种形势下,部分农产品生产下滑、农业生产滑坡、农产品价格过度波动等问题随时可能发生。农产品进口和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也会冲击农业生产。

    农产品卖难未得到有效解决。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看,随着农业科技包括良种、化肥、农机和其他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农业劳动生产率在达到一定水平后,农产品过剩成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在包括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均出现过,近些年来我国多种农产品卖难问题正是反映了这种经济规律在起作用。我国农业在90年代解决了吃饭问题后,在新世纪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过剩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势必发生“谷贱伤农”。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农民增产不增收,浪费农业资源。因此,发展现代农业除了要确保农产品供应外,要加大对农业资源调控的科学性,重视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农村土地利用率低成为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大问题。目前跨省流动的农民工约1.5亿人,大部分是从中西部流出,集中在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特别是中西部产粮大省如安徽、湖南、河南、四川等大批农民工长期举家外迁,房子、土地长期闲置在农村,导致出现空心村多、空闲地多、撂荒地多的现象,如在安徽部分县空心村比例超过30%,致使农村土地利用率低。与此同时,城市土地不足以承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扩张的需要,有些工厂因土地限制,甚至缩短生产线,限制生产能力。

    农民工如何“市民化”。大批进城农民工在有了稳定工作后,往往举家迁入城市,这些农业人口的大部分希望继续留在当地打工,不愿意再回家乡务农。他们对经济发展、城市服务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但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差距大,待遇不公平。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跟不上大批农民工进城及流动的需要,如由于大部分农民工社保关系无法异地转续,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低至不足20%。在大批农民工成为产业大军的情况下,农民工社保关系异地转续层次亟待提高。

    农村金融最脆弱。目前农民贷款难问题仍未解决,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业务和规模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供需不平衡十分明显。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金支持渠道亟待从主要依靠财政直接补贴的方式向主要依靠农村农业金融贷款和金融服务转变。

    强基础七策扶农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化对“三农”的支持,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着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继续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继续增进农民福祉。为此,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着力改善: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经营制度,引导家庭经营向生产集约化方向发展。遵循和发扬合作社“自助、民主、平等、公平、团结”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社员拥有所有权、控制权和收益权的基本原则,实现利益相关者合理的利益划分。鼓励农户采用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特别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家庭经营向生产集约化方向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发挥“统”的优势,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水平,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竞争力,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并保证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应从我国国情、农情出发,根据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和认识水平,推广和普及合作理念。

    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2008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45.8%,其中,机耕水平达到63%,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超过81%。2009年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3万个,新增近5000个。农业机械的应用,促进了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既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又提高了农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并使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全面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供给。大规模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着力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把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组织实施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等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大规模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大规模开展园艺产品生产和畜牧水产养殖标准化创建活动,大力推动菜篮子产品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坚持节约用地制度,努力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长远看,要打破城乡规划的二元分割,统一编制城乡建设规划,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要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不能损害农民的土地权益。通过“农民集中居住、工业集中发展、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减少土地资源浪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适应农业组织化和机械化发展,不得搞强迫命令,不得随意改变土地用途。

     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国家财政支出、国债资金、土地出让收入等要向农业农村倾斜,引导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农业农村。新增种粮补贴要更多向有利于促进使用先进生产技术和优化品种、提高质量的方向集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改进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公共文化服务,强化乡村正常运转的财力保障。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加快农民工融入城镇的步伐。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大力发展农村金融。要加大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涉农金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农村金融贷款担保、银行贷款贴息、农业保险补贴、降低涉农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例、减征涉农金融机构营业税等多重政策措施支持农业金融业务快速发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和我国农业现代化对金融业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