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兽药学理论研究的进展概述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9-12-31
    一、目前国内外兽药学研究的主题

    兽药是国家药典和国家兽药质量标准认可的用于治疗、缓解、预防和诊断动物疾病的物质,那些能影响动物体结构或功能及作为兽用药品成分的物质(如饲料添加剂、植物药材中间提取物)也属于兽药。

    当今兽药剂型的发展包括合成药剂、天然物药剂与生物技术(包括生物发酵与基因工程技术)药剂三大板块。

    进入21世纪以来,“兽药”的释义已不能包含近年药品所施用的全部动物对象,于是笔者首先开始使用“动物药品”这个称谓,同时依其施用对象的不同,动物药品正在按照兽药、禽药、渔药(渔业用药)、蜂药、蚕药、珍宠动物药及其它经济动物与食品动物药品的分类发展。

    根据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教授陈杖榴传达的葡萄牙第九届国际(欧洲)兽医药理学及毒理学学术会议的精神,我们看到,未来兽药的研究包括教学强调的是国际一体化,热点主题有动物源性食品消费者的安全、药代动力学、毒物动力学与毒物效应动力学、生态毒理学、分子药理学与毒理学、临床药理学、生物制药、药物残留与食品安全、动物兴奋剂(doping)、动物福利和药事管理等,同时重视抗生素的耐药性及药物的生态环境毒性。

    以上也是我国兽药学与动药学今后与世界接轨的研究主题。

    二、对药理学、治疗学与细菌耐药性的研究

    目前,国内共有90多篇论文、报告显示了我国兽药科研工作者在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抗病毒中药、抗球虫化药等方面的抗菌、抗虫活性与耐药性机制(细胞和基因水平)等方面的研究成绩。其中有:

    《中草药抗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作者:姜成刚;

    抗生素(氨苄青霉素、硫酸粘杆菌素)的抗菌后效应作者:王丽平、江善祥;

    耐药菌的β-内酰胺酶的分类与检测及其抑制剂舒巴坦、他唑巴坦、克拉维酸 作者:胡功政、张春晖;

    兽医临床及规模化猪场细菌(如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监测作者:吴聪明、姜其中;

    寡糖苷酸芯片检测兽医病原菌耐氟喹诺酮类药物基因突变作者:林居纯、曾振灵等;

    耐药菌的整合耐药基因 作者:王丽平;

    使用基因芯片检测细菌耐药性 作者:蒋红霞;

    鸡源致病菌药敏试验盒的研制 作者:陈鲜花;

    采用ATP酶试剂盒检测球虫的耐药性作者:马立农

    ……

    在耐药机制的研究方面,邓旭明专述了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与抗菌药物防突变浓度》的知识——细菌突变选择窗MSW是通过对致病菌—抗菌药物的体外试验产生的,它表示细菌耐药突变的最低浓度MPC与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浓度范围,当血清或组织液浓度超过MPS时,就能治疗成功且细菌耐药变异也不易产生,因而联合使用抗菌药因能保持MIC和升高MPS的浓度而提高疗效;

    曾东平、曾振灵等在研究动物源性链球菌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分子机制时发现,其作用的首要靶位是拓展酶Ⅳ,而DNA旋转酶只是次要靶位酶;

    另外,王丽平研究了耐药菌的整合耐药基因,李乾学研究了耐氟喹诺酮细菌胞膜药物外排泵(NorA运输蛋白)功能及外排泵抑制剂(利血平、异博定),刘健华、陈杖榴对新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性新机制做了结论。

    以上信息反映出我国兽医药理学研究的新水平。

    三、对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研究

    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是研究临床药理学与毒理学及药剂学的重要手段,用于帮助制定合理用药方案和筛选新药。

    陈杖榴、曾振灵综述了药动学、药效学(即剂量——血药浓度与效应——血药浓度)同步模型,以及群体药动学、生理药动学、疾病(状态)药动学、组织、器官药动学、代谢物药动学、比较(不同动物的)药动学、联合用药药动学等研究进展;

    方炳虎论述了国内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概况;

    佟恒敏报告了应用药物累积法(以动物死亡率作为推算药动学参数)研究复方中药的药动学方法;

    张祚新报告了氧氟沙星、张雨辉报告了环丙沙星在鲤鱼的药动学规律;

    李建喜等报告了喹胺醇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刘雅红论述了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奶牛体内的群体药动学;

    丁焕中报告了氟苯尼考在猪体内的群体药动学;

    郭永刚报告了妥曲珠利在肉鸡健康和球虫感染时的体内药动学。

    总之,共53篇论文充分反应了近年我国兽药药动学的研究新进展。

    四、植物药材及其制剂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人联系到当前实际,比如牛至油(植物抗生素,作者:陶正国),绿原酸(金银花的有效抗菌成分,作者:吴国娟),消炎醌(甘西鼠尾草根提取物,作者:罗永红),苦味西胡芦(作者:丁艳丽、王大成),复方蒲公英注射液(作者:金忠辉),翟秦二味口服液(藏药方剂)(作者:田淑琴),加味玉屏风散(提高雏鸡红细胞免疫及抗自由基损伤作用)(作者:杨鸿),平喘中药的(北沙参、细辛、杏仁)作用(作者:李逐波),超微粉碎增加中药(黄芩)溶出量的研究(作者:黄一帆)等。

    余钗、方炳虎用板蓝根、金银花、柴胡、黄芩、贯仲等12味中药组方,作了中药治疗病毒病的观察。结果显示,按1%添加量对鸡新城疫强毒攻毒鸡组的痊愈率为45.45%,显著高于感染对照组(不用药)15.15%;

    曾芸等试验了蓝芪增免颗粒提高小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

    张燕报告了白毛藤多糖体外(鸡胚)的抗新城疫病毒作用;

    李振作了中草药抗热应激剂在夏季提高牛奶产量和奶品质的试验;

    赵玲、李英伦等的《菌毒并治》,报告了清热解毒、通腑泻下、活血化瘀类中药的抗菌、抗内毒素作用和去毒汤(大黄、白头翁、秦皮、金银花、连翅等)治疗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引起的内毒素性疾病的意义。

    还有何秀玲、崔一吉、张秀英等对治疗奶牛乳房炎的中药(蒲公英、连翘、金银花、鱼腥草、地丁)进行了研究,涉及到化学成分、抗菌作用、药理作用、临床疗效、方剂制作等内容;

    姜成刚对中草药抗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活性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用中草药治疗病毒病的探索;

    阿木古楞等的《中草药粉末显微特征图像的数字化表达》一文为中药材粉末显微识别和鉴定提供了技术基础;

    吴国娟的《中兽药研究现状与“三化”(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的论述,把对中草药的研究提到了应有的位置。

    五、新药与新制剂的研发

     除了上述牛至油和消炎醌外,喹噁啉类合成新药有喹赛多(丁明显、朱惠玲、刘炎和等报告,华中农业大学兽药研究所合成),喹烯酮(黄玲利、李建喜等报告,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制)。

    新抗生素研究有:头孢菌素类动物专用头孢喹诺Cefquinoe的合成(作者:张军忍、江善祥),兽类专用大环内酯类新抗生素土拉霉素(作者:宋福杰)。

    制剂研制有:牛至油预混剂(作者:杜云良),肉鸡中草药4号(鸡寇发红-促生长剂,作者:方炳虎),二氟沙星长效注射乳剂(作者:曾振灵),长效氧氟沙星注射液(作者:呼秀智),阿莫西林注射混悬剂(作者:曾振灵),恩诺沙星肺靶向微球(作者:周友中等),贝尼尔聚乳酸微球(作者:鞠玉琳),用于防治母猪子宫内膜炎的复方聚维酮碘栓剂(作者:曾振灵),甲砜霉素脂质体和抗细小病毒核糖核酸SA-阳离子脂质体(作者:李引乾、张文奎),复方氟苯尼考可溶粉及其注射液(作者:余祖功),20%氟苯尼考注射液(作者:李荣誉),布洛芬-β-环糊精包合物(作者:李荣誉),吡喹酮固体分散体泡腾片、氟苯尼考固体分散体(作者:王敏儒),增效联磺注射液(SMM+SM2+TMP,作者:周振新)。

    制剂药理有: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合剂的作用(作者:胡功政),氟苯尼考+TMP增效剂的作用(作者:叶启薇)等,这些都说明新药剂的研发前景广阔。

    六、兽药与食品安全管理的研究

    涉及论文有95篇。

    由包括7所大学在内的袁宗辉、陈杖榴、曾振灵、沈建忠、徐士新、卜仕金、江善祥、邓旭明8人的联合论文《兽药与食品安全》强调:兽药的生产与应用要做到“有效与安全”,不合理使用或滥用,会给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损害(如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耐药性和食品安全等);在这方面,沈建忠的专题综述《兽药残留分析技术研究的进展》,特别介绍了药残样品分离纯化(采用简单化、微型化、自动化)的方法,以及免疫亲和色谱技术、分子印迹技术、超临界流体色谱、免疫分析和生物传感器等技术在检测药残的应用;

    徐飞专论了新型半导体亮子点(QDs)荧光捡测技术及其应用;

    汪纪仓、高小龙分别研究了抗菌、抗原虫药物硝基咪唑类(甲硝唑、地美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有潜在致癌性)在猪组织和蜂蜜中残留物的检测方法;

    与检测药残相关的多种药物抗体研究有青霉素、新霉素、雌二醇、二氟沙星、恩诺沙星的单克隆抗体和抗伊维菌素抗体的制备等论文论述(作者:王迪楼、商艳红、高富红、邹明、蔡勤仁、张梅)。

    徐士新在《兽药与食品安全的管理》一文中也介绍说,为了促进我国兽药企业走向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发展壮大兽药产业,必须严格兽药的市场准入关,还特别强调处理好兽药与食品安全的关系,确实保护企业开发与生产兽药的积极性。

    

     (编后语:本文是对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学及毒理学分会2003及2006学术讨论会的相关论文信息进行的汇总,该会议每3年召开一次,主要反映我国近年兽药学的研究进展。文中所涉及的文章及报告内容均为中国兽医学会兽医学毒理学分会2003、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及报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