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收储政策受到国际市场控制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9-12-29
     CBN:美国农业部今年10月预计,2009/2010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2.461亿吨,与上一年度相比增加3550万吨,其中美国大豆产量达到创纪录的32.5亿蒲式耳(约合8800万吨),阿根廷大豆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5250万吨。

    国际市场踏空中国大豆收储政策

    CBN:美国农业部今年10月预计,2009/2010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2.461亿吨,与上一年度相比增加3550万吨,其中美国大豆产量达到创纪录的32.5亿蒲式耳(约合8800万吨),阿根廷大豆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5250万吨。按照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供给充足意味着价格将走低,但是从今年7月到12月初,大豆毛油价格已上涨15%~18%,精炼一级大豆油价格上涨13%~15%,这种违背经济学常识的现象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刘登高:我也注意到了福临门、金龙鱼涨价的消息,许多专家早就分析过,垄断必然产生垄断价格,它们基本垄断了食品油市场,就掌控了涨价的权利,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这次涨价,也许还有其他背景,因为价格不仅仅决定于商品数量的供求关系,还决定于货币量的供求关系,也受消费者购买心理的影响。抢购风带来的涨价是购买者抢购心理因素造成的,这次食用油涨价显然不是消费者挑起的。元旦前是往年大豆销售的旺季,是全年价格最低的时候,也不能说是成本推动造成的。根据国家公布的消息,通胀尚未到来,也许是出于企业对通胀的预期估计,抢先市场“大鸟先飞”吧。

    中华油脂网主编郭清保:12月份的食用油价格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是我们的进口成本出现了上涨,再一个是我们国内包括整个亚洲地区,进入11月之后都会陆续迎来一个消费旺季,我认为这是根本原因。但谈到外资的作用时,应该说它是起了一个导火索的作用,因为国内食用油小包装市场外资的市场份额比较大,与终端消费市场联系密切。

    另外,外资企业大多具有充足的国际粮源,能够很快觉察到全球形势的变化,因此在这波上涨的行情变化中,由于外资从终端消费市场和国际大宗油料交易中率先察觉到了来自市场的气息,它的提价就比国内企业要快一步,长久以来,国内企业在进行调价的时间段上就逐渐养成了跟风的形式,其实这也是符合市场运营的一种正常现象。

    穆彦魁:农产品市场每年种植面积和实际收成对市场供需关系造成很大影响,而需求在一定程度和时间上是比较稳定的,而国际农产品尤其油脂近几年加入了生物柴油的概念后,与美元及原油挂钩,变成金融属性产品,加上基金大力参与运作,也无形中导致食用油原料市场波动幅度近两三年非常剧烈。

    CBN点评:国内一家大型食用油生产企业的负责人提醒CBN记者注意这样一个现象,在目前国内媒体的报道中,都只是笼统地提到了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导致国内食用油价格上涨,但是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为什么会上涨,没有人给出明确解释。

    他认为,今年10~12月,跨国粮商对中国大豆市场的判断出现错误,他们认为中国今年新大豆上市后,不会像去年那样再对大豆进行国家收储,从而会全部进入市场,市场供给充分,这样中国的大豆油会降价,因此减少了对中国大豆的出口;但今年11月底,中国宣布继续进行大豆收储,这让农民都在等着国家收储,反而一时造成了市场上大豆的短缺,这让跨国粮商措手不及,到港大豆很少,急忙到国际市场上抢购大豆,甚至国内的一些粮油集团也参与了抢购。一下子就把全球大豆价格托起来了。

    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一抬升,国内豆油价格自然上涨,这应该才是此次食用油价格上涨的真正动因。

    从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9月进口275万吨大豆,10月进口减少至252万吨,11月进口289万吨大豆,与今年上半年单月进口动辄300万~400万吨相比,明显减少。

    由于国家收储大豆实行顺价销售策略,所以2008年收储的500余万吨大豆并未能顺利进入市场,因价格高过市场价,8次拍卖仅成交6.96万吨。这也导致加工企业原料匮乏,让进口大豆乘虚而入,因此市场上出现取消大豆收储的声音。而这也让国际市场误判中国今年将取消大豆收储,鉴于国产大豆重新在市场流通后,进口大豆市场空间缩小,从而减少向中国出口大豆,这能够解释中国9~11月份大豆进口量锐减的原因。而当中国宣布继续大豆收储政策后,国际市场马上开始大量抢购大豆,恢复向中国出口。商务部22日预报,12月中国进口大豆预报到港458.51万吨,呼应了上述解释。

    国际市场对中国大豆政策的踏空,引发国内食用油价格上涨,并非没有逻辑。

    谁在推动中国食用油价格涨跌?

    12月1日前后,中国两大食用油品牌“福临门”、“金龙鱼”几乎同时宣布提价,最高涨幅15%。在众口一词的舆论浪潮中,跨国粮商成为众矢之的。耐人寻味的是,2003年之后,几乎每一次食用油涨价,舆论的反应基本都遵循这样的三段论:食用油涨价―跨国粮商操控―压制跨国粮商。

    市场时刻都在变化,且不论此前的食用油涨价是否遵循了此三段论,这轮食用油涨价也许还有不一样的原因,CBN特别邀请了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及专家学者对此进行深入讨论,希望能够抽丝剥茧,为读者打通一条了解食用油涨价背后原因的路径。

    谁在操纵国际大豆价格?

    CBN:在国内,跨国粮商被认为在垄断食用油价格之外,也利用庞大的物流链条和资金掌控了国际大豆市场的价格,这是较为流行的说法,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郭清保:我认为国际四大粮商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下称“ABCD”)操纵国际市场的大豆现货与期货价格是不存在的,首先企业与企业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关系;其次,我们看下国际大豆价格的主要指标CBOT(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N注)市场,目前全球大豆贸易基本都是依据CBOT对应月份的期价加上一定的升贴水(premium)来定价的,因此CBOT是全球大豆定价的主要市场。

    而从CBOT市场每天的交易量和持仓量来看,持仓量一般在40万手,最多达到60万手,约需要440亿美元的保证金,每日成交量也在100亿~400亿美元,如果再加上相关的期权等其他大豆衍生品市场,这么庞大的市场,绝不是几家企业集团就能掌控的。另外,我们知道,油脂油料品种繁多,相互之间具有很大的替代性,单单一个大豆品种价格的涨跌也难以对整个油脂油料市场构成大的冲击。

    舆论目前认为大豆价格被国际粮商操控,主要是因为这几大粮商在全球拥有便利的组织货源和运输条件,国内贸易商要想采购,大多需要通过和“ABCD”这几大粮商进行贸易谈判,其实我们最终采购价的制定,还是通过CBOT这个大市场来实现。

    穆彦魁:影响国内食用油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有:市场供求关系,即国内外油料种植面积及产量,以及国内外油脂需求变化趋势;美元、原油等大宗商品趋势,特别是CBOT;国内外农产品政策;国外基金及资金的运作。

    益海嘉里在日常经营中可以控制的因素一个是根据市场变化,控制采购节奏;另一个是根据市场变化及库存,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操作。

    郑泽群: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为例,嘉吉公司100多年来历史上最高的日平均销售额,含农业、食品、金融和工业等全球总共不到4亿美元,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庞大成交量相比,微不足道,从何操控价格?

    全球参与到大豆贸易市场的主体非常多,农民、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基金、贸易商等等。而在企业的竞争方面,不管是原料采购还是加工产品,这些企业都有激烈的竞争。比如在美国爱荷华州,农民要卖他们的粮食,搜索采购企业,一下就可以找到50多家公司,询问价格,比较服务,比较信誉,然后再决定要卖给谁。

    全球市场上的主要大豆贸易商远远不止ABCD几家公司,超过几十家有竞争力的公司每天在全球舞台上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客户服务。中国的买家和进口商可以自由地决定他们购买的对象。所有的大豆原产国都对国外投资完全开放,外国投资者可以自由地在价值链的所有环节进行投资,包括土地到物流系统到港口。

    很多有竞争力的大豆贸易商不仅在价格、风险管理等环节进行激烈的竞争,这样的竞争也体现在配套的服务上,比如运输、信用、合同执行等等。所有的市场竞争都是非常激烈的,大豆等农产品的全球市场已经开放很多年,已经有完整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反垄断保护,任何一家企业没有可能操控价格。

    中国的ABCD在哪里?

    CBN:中国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08年中国进口大豆3744万吨,今年预计超过4200万吨,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大豆进口国,虽然没有明确的事实表明跨国粮商在操控中国食用油价格的涨跌,但是作为一个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食用油对外依存度过高并非长久之计,另外,中国至今没有一家世界级的跨国企业,也令人深思。

    穆彦魁:国家目前大力建立国家储备的政策是非常正确的,将来有可调控的资源;另外也需要适度提高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增加国内产量,减少对进口的依存度;此外,应该加大国内优势食用油原料开发,减少对豆油依赖。我国是水稻大国,每年产量约2亿吨,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水稻深加工技术,可提炼米糠油200万吨(增加相当1亿亩土地种植出来的大豆),还有茶籽油、葵花籽、玉米等这些优质的食用油,既满足国人健康需要,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刘登高:中国大豆产业历史悠久,曾经是出口大国。但是,贸易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的,由于中国的企业习惯孤军作战,热衷于自我资本积累,这种传统意识束缚了企业横向扩张。现代市场经济依靠现代企业制度,依靠现代资金市场。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大豆加工企业也缺乏互相参股、联合的外部环境,结果造成不少加工企业宁愿被外资参股,也不愿与内资企业联合。

    中国大豆加工企业目前面临被垄断外资分而治之、瓜分控制的危险。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中国大豆产业将无自主、安全可言。

    郭清保:中国出不了ABCD这样的跨国粮商主要原因还是我们市场化程度不够,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相关制度规范上。我们的粮食市场开始市场化改革往远了说是从1979年开始的,其实真正推进放开粮食市场价格是从2004年,直到现在我们的粮食企业依然以国企为主,相对民营企业缺乏创新和市场开拓精神。另外,当前我们的粮食基本政策是省长负责制,每省都有自己扶持的重点粮油企业,说是割地为政也不为过,没有统一的市场竞争环境。最后还有一点,由于政策制定上的一些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粮食系统分成了储存、贸易、加工、进出口这样的分工,这点从我们现在中储粮、中粮、中谷、华粮这些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上就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导致有原粮的不搞加工,搞加工的找不到粮源,对企业的发展束缚较大。

    所以中国的粮油企业要想出ABCD这样的跨国粮商,不但需要企业自身不断创新进取,外部环境的改善也同样重要。

    在我国加入WTO,逐渐融入全球资本商品市场,在以买方为主的粮食市场化背景下,优胜劣汰将成为必然。从大豆危机我们明显就能感受到,近年来随着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都达到了历史较高水平,但是由于国产豆相较进口豆存在一定的品质、运输等劣势,导致进口大豆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内,国产大豆却卖不出去,甚至连包括日本、东南亚在内的传统食品大豆市场也在逐渐丧失。

    就大豆产业安全来讲,非转基因这一绿色产业不仅不能丢,更应该考虑如何去“扬己之长”,加快科研研发力度,不断提高国产大豆的品质,树立健康的饮食概念,将国产大豆的市场发展好了,也就无需担心进口市场的庞大。

    另外,对于外资,在我们立足国内的同时,如果能利用好外部市场,对我们的粮食安全指标会起到积极的巩固作用。特别是当前我们在粮食增产和油脂油粕供给矛盾尚未能有效化解的背景下,更应该保持一种积极引导的态度。

    CBN点评:一位业内人士对CBN记者表示,中国要出现ABCD这样的跨国粮商就看中粮集团了,其他本土企业要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要长一些。ABCD这样的跨国粮商的优势在于物流,它们在南美的粮仓直接就设在当地农民的家门口,因为物流环节挣钱很容易。

    中粮集团今年以来大建基础设施,在天津、广西钦州等地上马的大豆压榨项目,都包括了完善的铁路、码头、仓库等物流设施,这也让一位业内人士有些遗憾,作为国内粮油企业的领头羊,中粮集团有实力,也应该在国际上建设自己的物流通道,为中国企业打开一扇窗口,中粮做国际贸易起家,这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利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