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可持续发展靠自强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9-08-26
     很少有哪一种农作物像大豆这样持续牵动着国内外各方人士的神经。大豆是最典型、最具影响力的原产于中国的农作物,是最重要的蛋白质、植物油脂来源之一,也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自1996年我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以来,“狼来了”的呼声就不绝于耳,也有人悲观地提出“大豆产业的末日到了”、“放弃中国大豆产业”等论断。

    2008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到3744万吨,使得我国大豆产品的总自给率不足三分之一。今年上半年,大豆进口又同比增长28.2%。由于进口大豆对我国农业的冲击以及国外资本对加工企业的控制,使得业内外人士对大豆产业充满悲观。如何在困局中谋求发展之路?这已成为中国大豆产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就在今年八月北京召开的第八届世界大豆研究大会上,记者听到了许多关于发展我国大豆产业的积极和务实的观点。当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刘登高提出“中国大豆可持续发展靠自强”时,会场内外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大豆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两个放弃”要不得

    来自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的数据显示:由于2008年初大豆价格上升以及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大豆生产全面恢复。2008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恢复到1.44亿亩,比2007年(1.31亿亩)增加10%;总产量达到1650万吨,比2007年增加29.66%;大豆平均亩产为114公斤,比2007年增加17.93%,是连续3年下降后首次恢复性增长。

    据我国大豆专家、原中国农科院院长王连铮介绍,2005~2007年与1995~1997年平均量相比,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增加15.4%,总产增加8.7%。在四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中,大豆面积和总产量的增幅均居第二位,仅次于玉米。

    大豆是我国加入WTO后受影响最大的农产品,3%的低关税及没有进口数量限制等规定,使得国外低价转基因大豆长驱直入。“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部分人士提出了‘两个放弃’,其一是放弃中国大豆生产,认为进口大豆就是节约我们的水、土地等资源,主张依赖进口满足国内市场;其二是放弃中国非转基因大豆,认为中国大豆产量低、品质差,主张依靠转基因大豆满足国内市场。”刘登高向记者坦言。

    “从主产区的豆农到加工企业,我们都不赞成‘两个放弃’!”刘登高旗帜鲜明地指出,“大豆是我国最重要的粮油作物之一,如果放弃中国大豆,我们在粮油生产和加工领域将会更加被动,受制于人,也将对中国和全世界的大豆产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据了解,中国有1.5亿亩土地适合大豆种植,大豆产业又是一个产业链很长的产业,涉及到生产、油脂加工、食品加工、养殖业、医药、化纤等多个行业,有1亿人口依赖大豆生产,涉及6000万农民和近百万大豆加工企业职工就业。中国还是大豆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拥有90%的野生大豆资源,有适宜食用、加工的3500多种大豆栽培品种。

    转基因知识亟待普及,国产大豆食用优势有待发挥

    大多数专家反映,每年数以千万吨的转基因大豆在中国被消费,然而中国人对转基因技术及食品的了解却相当贫乏。有些人盲目认为转基因大豆产量高、品质好;有些人则对转基因产食品一概抵制,视之为异类;而多数人并不关心转基因与否,只是跟着价格走,“东北市场上的非转基因大豆没有太多优势,老百姓还是会选择价格便宜的豆油。”

    转基因大豆诞生于1996年春,美国伊利诺伊西部许多农场主种植了一种大豆新品种,这种大豆是移植了矮牵牛的一种基因,可以抵抗除草剂———草甘膦,避免了除草剂将大豆与杂草一同杀死。而目前的转基因大豆中,没有高产或提高品质的基因,只是降低了种植成本。

    “FAO(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待转基因的态度是非常支持的。为了实现2050年粮食翻番的目标,在农业方面除了采取传统方法外,还需要GMO(转基因生物)技术。”FAO工作人员Hallam.D表示。

    而业界对转基因大豆也各有看法———“转基因大豆不会提高大豆品质,反而因为食品安全争议,影响国产大豆在国内外大豆消费者中的声誉。如果转基因大豆在中国泛滥,将会危害中国作为大豆品种资源大国的地位。”一位老专家坦露担忧。

    中国农科院一些大豆专家则认为,“转基因大豆实现了全新的耕作方式,使得免耕和秸秆还田得以实现,大大节省了播种、除草等劳动量。我们不能想象,在每年进口3000多万吨转基因大豆的情况下,却不允许自己的农民种植转基因大豆。”

    去年,我国启动了转基因重大专项,大豆转基因研究也位列其中。“转基因技术是重大生物科技进步,应该作为重点攻关项目。在我国,转基因研究才刚开始,不能操之过急,其种植推广也应该慎重。”我国大豆科研领域唯一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告诉记者。

    刘登高也持相同观点,“转基因技术是双刃剑,有可能危害生物多样性,危害人类健康,必须严格监督管理。对转基因产品必须依法监管,根据每一个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及其用途,限定地域、范围,严格履行审批手续,监管使用。”

    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司伟提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全部种植非转基因大豆的国家,这是难得的资源性产品,出口欧盟、日本、韩国等市场,可以打‘非转基因牌’。”

    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认为:“我们小规模的生产条件难以为企业提供统一品质的高油大豆,从生产条件、区域类型上看,我们的优势不是高油大豆,而是食用大豆,应该发挥国产大豆蛋白质含量高的优势,做强豆制品产业。”

    面积扩张潜力有限,单产提高空间较大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中心研究员潘琦告诉记者,“黑龙江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用来种大豆了,在中部地区,大豆的种植面积取决于大豆和玉米的价格,两者面积是此消彼长的。”

    司伟研究发现,“1983~2007年,我国大豆的技术进步率只有2%,投入产出率平均下降了0.5%,使得大豆效益只增加了1.6%左右。黄淮海产区及南方产区的投入产出率比东北地区还要低,主要因为技术条件和灌溉条件不完善,如果都能达到东北产区水平,总产有望提高5%。”

    盖钧镒院士告诉记者:“在国内,由于大豆单产低,大豆面积面临下降的威胁。大豆科研也是偏基础的多,偏应用的少。目前,全国专职从事大豆科研的人员只有600多人,与其它粮食作物比相差很多。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都实现了产量的突破,大豆单产仍增长缓慢。”

    为此,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专家提出,在进一步普及优良大豆品种的前提下,提高优质品种的单产,是我国大豆产业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在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目标上,东北地区和黄淮北部地区重点培育和推广含油率在21%~22%之间的品种,黄淮南部和南方地区重点培育和推广蛋白质含量在45%左右的大豆品种;在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大力研究优质大豆品种保优高产栽培、免耕栽培等技术。

    “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最低时只有1亿亩左右,近几年维持在1.4亿亩左右。在不与粮争地、争季节的情况下,大豆种植面积只有10%左右的增长潜力,相对提高单产而言潜力较小。”韩天富认为,大豆生产要“稳定东北、恢复黄淮海、拓展南方”,“现在全国的平均亩产只有114公斤,而去年世界大豆平均亩产为161.3公斤。在技术到位的情况下,我们的平均亩产达到150公斤并非难事,那样将增产大豆700多万吨,总产达到2250万吨以上,保证食用高蛋白大豆的基本自给,使油用大豆自给率达到45%以上。”

    国家政策调控有待完善,国内加工企业面临洗牌重组

    十几年来,盖钧镒院士一直在为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奔走呼吁,“要改变现状不是一年两年的事,目前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靠国家政策调控。”

    “去年下半年实施的临时收储政策,短期内使豆农的利益得到保护,但是由于大量的国产大豆流入国储库,导致国内油脂加工市场大豆供应量紧缺,黑龙江的大豆加工企业不断面临停产的困局。”一位加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国家发改委贸易司副司长刘小南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完善临时收储政策,同时要加强大豆及植物油储备应急体系的建设。

    刘登高认为,“重复建设,加工能力过剩”也是导致主产区大豆加工企业面临停工、停产的原因。

    目前,全国日处理大豆200吨以上的大豆压榨企业169个,折合年加工能力7010万吨,超过了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总量之和,也超过了市场需求。中国是最大进口国,占世界大豆贸易的50%以上,但却没有定价权,企业为了与贸易商单独谈判以争夺原料,往往花高价进口大豆,导致全行业亏损。

    此外,我国大型大豆加工企业,包括油脂加工企业、蛋白加工企业,多数已为外资收购或控股。在压榨利润下滑、亏损增多的情况下,一些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开始与国外投资者谈判。面对外资对我国粮油行业的不断控制,中国产能过剩的大豆压榨行业洗牌重组已是大势所趋。

    “我国的豆油加工企业都是近20年才发展起来的,以中小企业为主,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必将经历蜕变,它们亟须在品牌建设、产业链拓展、现代物流等方面加以完善。”虽然前景不容乐观,刘登高还是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中国大豆产业发展,“中国大豆产业的振兴一定要从满足国民食品与营养的需求,维护大豆种植者和加工企业的利益,保证国家粮食油料安全的战略高度考虑,面对国内外市场,必须走自主自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