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储大豆流拍 中储粮进退失据?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9-07-29
      本月23日,中储粮抛售的50万吨国产储备大豆在人们的意料中流拍。在这场国产大豆产业链的“保卫战”中,中储粮的角色似乎越来越尴尬:本意是利用收储来保护豆农的积极性,结果却加速了国外低价转基因大豆的流入,以国产大豆作原料的油脂加工厂则面临“断炊”……

    抛储价高于市场现价

    去年,中储粮先后4次收购了总共725万吨大豆;其中500多万吨作为临时储备,可视市场情况分批抛售。今年以来由于价格问题,国产大豆供应紧缺,抛储呼声愈发强烈。

    本月23日,中储粮如期抛出50万吨的国产大豆。只是对于黑龙江省许多停产、半停产的大豆加工企业来说,这点供应量远远不够,而且最低3750元/吨的起拍价比进口大豆的分销价高出50元,还不算出库费和运费……竞拍已经没有意义。

    有期货界人士认为,这次拍卖只是中储粮的一次试探。“9月份新豆上市前,国家还要分批抛售200万吨大豆,往后的价格可能会调低。”

    不过,真正的威胁来自进口大豆的进逼。“洋豆”价格低廉、出油率高,所生产的豆油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大片江山,国产大豆生存空间已日见狭窄。

    “国产大豆”将消亡?

    自2002年中国取消大豆的进口关税和配额限制之后,国产大豆的主产区和加工企业的集聚地黑龙江就持续感到外来的压力。据统计,目前中国每年消费大豆约5000万吨,其中70%至80%均为进口大豆,主要来自美国和南美洲国家;同时,海外粮油巨头也开始在中国布局,成立油脂加工企业。一时间,“保卫大豆”的呼声此起彼伏。

    国产大豆将走向灭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程国强有不同观点:从1997年至2007年,国产大豆的产量一直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并未受过大冲击。

    不过情况也难称乐观:据统计,2007-2008年度,中国油脂消费进口依存度达到64.6%,呈逐步提高态势;在中国食用油消费结构中,大豆油占比达到38.4%,其中仅有7.4%来自国产大豆压榨。

    中国政府“补贴”美国农民?

    “洋豆”进逼的形势,往后可能更加严峻———今年全球主要大豆产区的种植面积大幅增长,阿根廷、巴西、美国大豆产量均有望刷新前期历史最高纪录。

    广发期货分析师王健预计,大豆丰产将压制进口价格,国产大豆压力更大,国家可能会继续收储。不过,收储的意义通常是在某种商品供应短缺时,用抛储的方式平抑价格,而大豆面临的问题是低价竞争而非短缺,收储反而加速进口大豆的流入。知名经济评论人叶檀指出,收储的实质是国家掏腰包“补贴”了美国农民。

    既然是补贴,何不补贴自己人?此前,黑龙江省曾动用财政补贴某企业,用于收购农民手中不符合国储标准的大豆,但由于“违反平等竞争”而颇受非议。曾有农业部官员建议“补企业不如补豆农”,从而拉低国产大豆的价格;只要国产大豆进入压榨环节,整个产业就“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