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肉类食品安全与可追溯性国际论坛在昆举行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9-06-29

 

 

    6月24日,由云南省科技厅主办,帝斯曼(中国)有限公司与云南神农农业产业集团共同承办的“肉类食品安全与可追溯性国际论坛”在昆明饭店举行。

    来自欧盟食品安全局、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畜牧业协会、上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国内外长期专注于食品安全研究的专家们以及160多家生产、养殖、屠宰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就食品安全及可追溯技术解决方案进行充分交流与经验分享。

    据介绍,2008年云南省肉类总产395.11万吨,比2000年增长92%,其中,猪肉总产315.9万吨,增长82.7%,居全国第9位,西部地区第2位。作为中国西南边陲的农业大省,受多种因素影响畜牧业发展相对有限。

    云南省科技厅副厅长洪世奇在开幕词中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能够为加快云南省畜牧业发展,保证云南肉食品安全做出积极贡献,使云南的肉食品发展成为全国的名牌食品、安全食品、健康食品。

    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李冀在报告中指出,在对肉类食品安全的监管上,全国都在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云南已启动动物标志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目前完成了基层的信息采集,购买了1500多万个二维码标志,信息已开始传入中央数据库。

    帝斯曼中国区动物营养与保健副总裁J.Nathan Bird表示,可追溯性体系是一套有效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路径,通过条形码能追溯到产品的生产班组、时间、流程。但目前云南的农产品做到这一点存在一些困难,一是一些农业企业对此意识较淡漠;二是农产品生产企业规模化不大,农户、小作坊太多,组织化程度低,无从管理。云南省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暂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方面不完善,很难实现对供应链内每一个节点的完全监控。较为理想的模式之一是让一家大型农产品企业收购集中单一农户产品,并对其进行检验、贴标。他认为,欧洲之所以能建成该体系,得益于农产品企业的大规模化。

    云南神农集团董事长何祖训说:“造成食品不安全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食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各环节,都有可能受到有害物质污染。可追溯体系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动物生命周期过程中,采集动物免、产地检疫、道路监督、屠宰检疫4个环节的信息,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平台汇集到中央数据库,实现动物源性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称监管,推动动物疫病防控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使重大动物疫情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快速追踪成为可能。”

    何祖训表示,该集团将再投入上亿元人民币,进一步保证该公司生产的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是安全的、可靠的。

    论坛上,欧盟食品安全局饲料高级研究员Jaume Galobart Cots介绍了欧盟在饲料监管流程中的成功经验。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副所长张磊、云南省畜牧协会会长杨志民、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葛长荣、澳大利亚驻广州总领事馆商务处商务领事刘冰等围绕肉类食品安全和可追溯性系统建立等热点问题也做了精彩演讲,为云南的肉类食品安全建言献策。

    在本次论坛上,云南神农农业集团和帝斯曼(中国)有限公司举行了OVN项目签约仪式,帝斯曼正式授权其OVN标识在神农肉食品使用,这意味着神农集团成为帝斯曼的OVN品牌在中国生猪生产应用的第一家品牌合作伙伴。这项合作将为云南养殖企业参与肉类食品安全可追溯性体系的建设提供有益的探索。

    何祖训说,引入OVN理念后,企业在饲料投放、品种选取、加工屠宰和终端销售等猪肉生产各环节的相关信息都将被记录下来。“假设食品出现问题,能快速地通过信息追溯查找到出现问题的环节。”

    在食品安全被日益关注以及《食品安全法》6月1日正式实施之际,召开这样的国际化论坛,对于激发与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感,促进中国西部地区食品安全和可追溯的管理,均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