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的中国奶业改观有多大?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9-06-08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的中国奶业改观有多大?

    “没有多大的改变。”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利庠的观察结果。

    重创之下本应重生,但中国奶业很多问题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奶牛分散养殖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内蒙古是中国北方奶牛养殖的典型地区之一。

    据内蒙古奶业协会提供的资料,内蒙古奶牛数量316万头,其中75%为散户养殖。在这种模式之下,“粗饲料质量差、奶牛生产环境差,很多奶牛没有干净舒适的卧床、奶牛产奶遗传水平低、传染病防控水平低。”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奶牛营养学博士乔富龙对CBN记者说。大量分散的奶农没有能力养好奶牛。

    “很多奶农是把奶牛当猪养。”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对CBN记者说。那达木德在到内蒙古奶协任职之前,曾长期在内蒙古从事兽医方面的工作。

    “奶牛这东西娇贵,太干不行,太湿不行。”锡林浩特兽医张先生说。CBN记者在锡林浩特欣康村看到,大部分奶牛所在的圈舍都很难称得上清洁,很多都是人畜混居。

    “人畜混住不仅不能断绝传染,还创造传染的机会。”那达木德对CBN记者说。由于圈舍的不清洁,经常趴在地上的奶牛乳房炎发病率非常高。据内蒙古奶协资料,散养奶牛乳房炎发病率达到50%,而集约化养殖奶牛乳房炎发病率仅为10%左右。

    疫病的广泛存在,直接造成了抗生素奶的存在。

    张先生老家在内蒙古赤峰,19岁就开始学习兽医,抱着养牛致富梦想的他几年前移民到欣康村,养牛致富梦想受挫后重操老本行。现在他每天能看十几头牛,“奶牛易得病,一般都是打抗生素。”由于大量使用抗生素,奶牛也产生抗药性,“一般要按照药物说明的剂量加倍,如果它写5克,你就要用8到10克。”这是他的经验之谈。

    CBN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部分奶农根本没有科学养殖奶牛的能力。

    “没人给我培训过。”锡林浩特欣康村王大姐对CBN记者说。她养奶牛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从邻居那里学到的。另一个奶农吴国兴则表示听过培训,但实行起来根本不现实。

    在奶牛养殖成熟国家产业链条中,奶牛养殖是博士水平,饲料是硕士水平,加工企业则是本科水平,而在中国这一链条正好相反。

    分散奶农无动力养好牛

    “现在养牛根本就不赚钱。”记者接触到的奶农、兽医、奶站老板都给出了相同的答案。“目前我国奶农经过接二连三的打击,其奶牛养殖的积极性已经严重受挫。”乔富龙对CBN记者说。

    当地奶农给CBN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一般情况下,每头牛每天要吃一捆干草,这需要9元多钱,好草还要贵一点,同时牛还要吃20多斤饲料,饲料每斤价格在1元多,饲草成本就要达到30元左右,每年每头牛看病费用也平均达到几百元,而每头牛每天平均产奶40斤左右,时下锡林浩特奶价在每斤1.15元,实际上所赚无几。“奶价在每公斤2.4元之下,奶农就很难赚到钱了。”那达木德对CBN记者说。

    “养奶牛根本不赚钱。”当地奶农范先生对CBN记者说。在去年他把自己养的牛大部分都处理掉,改养猪了。

    这种情况并非只有在内蒙古出现。据那达木德调研的资料,内蒙古奶农处境甚至要比黑龙江、河北等地奶农要好,黑龙江奶价一般是在每公斤2元左右。

    曾接受过企业养殖培训的吴国兴对CBN记者说,按照企业的说法,养牛倒是行,但成本要高得多,那种养殖方式非常耗费精力,赚不到钱的奶农实际上不愿在此“浪费”时间。“真想出去打工。”吴国兴代表了不少人的想法。

    在这种情况下,奶牛的饲料水平也大打折扣。在锡林浩特当地非常流行一种自己配的饲料,用玉米和麻渣子(音)等东西配制而成,价格要低得多。在全国不少地方,也都是地里种什么,奶牛就吃什么,玉米秸秆是最常见的。饲料水平的低下也直接导致了奶牛体质下降和疫病的多发。

    在锡林浩特CBN记者发现,不少奶农已经把奶牛送回草原散养。欣康村奶农斯图巴托就是其一,“在草原上放养,成本要低很多。”几年前他抱着财富梦想来到欣康村养牛,而现在他又重新开始羡慕草原的生活。

    “中国牛奶的产业化有缺陷,没有形成利益联结机制。”那达木德对CBN记者说。饲料企业和牛奶加工企业在这一链条中最为强势。如果有一家是暴利,整个产业链就不能和谐。在分散养殖模式下,大量分散的奶农根本无法与企业和奶站对抗。

    在内蒙古,一家著名奶企老总提出的口号流传甚广,“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十头牛,比××(奶企)的老总还要牛。”这句话曾经很鼓动人心,但现在这句话对奶农来说已成为一种调侃。

    “奶农是最弱势的。”那达木德经常为奶农的处境呼吁。目前,内蒙古正在研究牛奶定价机制,改变企业单方定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