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价下跌时更应加大对生猪生产补贴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9-05-31
     自2008年6月猪肉价格开始下滑以来,今年1月到现在猪肉价格再次下滑,近两月来,全国生猪价格跌幅超过30%,鲜肉价格跌幅甚至超过40%。目前全国市场猪肉价格低迷,平均价格12.20元/公斤左右,部分省份生猪价格跌至7元/公斤左右。出现了1斤肉比不上一棵大白菜贵的窘境。

    生猪生产差不多两年就来一次“过山车”,2007下半年市场面对肉价飙升的惊呼声刚刚过去,现在又听到肉价落地的巨大声响。大量分散养殖的农户以及生猪生长期较长,加之生猪生产调控机制不健全,市场供给信息不充分等因素,致使养猪业呈波浪式发展,这似乎是生猪生产一直以来难以走出的“怪圈”。本轮的价格下跌也是建立在长达两年多的高价位市场拉动的基础上。

    “短缺-过剩”的两年一个循环,不仅使生猪生产者遭受了市场异常波动的折磨,也使消费者的利益受损。肉价飙升,看似是生产者挣了个盆满钵满,实际上大多数生产者这时候已经没猪可卖,不然,肉价怎么会呼呼上蹿?而这飙升的结果又预示了追涨跟风者以后将不得不咽下亏损的苦酒。同样,肉价下跌,消费者有了一段时间享受低肉价的便宜,但随着生产者的无利可图纷纷杀母猪、不养猪,时间会证明消费者之前沾到的小便宜不过是对未来的透支。这也说明,市场的异常波动,得利的只是少数人,却会损害大多数市场主体的利益,造成经济的无谓耗损,也增加了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实践证明,一个可以预期的市场、一个稳步扩展的市场,对大多数中小市场主体来说,才是一个可以依托的市场。

    进一步完善生猪生产补贴机制、生猪生产预警机制和猪肉中央储备制度,是让生产者走出“抢猪养—不养猪”的噩梦、让市场摆脱“短缺—过剩”循环的重要路径。

    这些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母猪的能繁补贴、母猪的良种补贴和母猪保险,猪肉的中央储备制度等等,这些举措的实施,无疑是及时和必要的,不仅是对生猪生产异常波动的应急之举,也有解决困扰生猪生产长期问题的考虑和内涵。当前,在肉价下跌过程中,当初在肉价上涨时采取的促进生猪生产的系列补贴措施,还应进一步加强。尤其要保护生猪市场的生产能力,即母猪的生产能力,防止对母猪的大量屠宰,须知,今日对母猪的大量屠宰就是一年后猪肉市场短缺的祸根。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护母猪的生存,要加大补贴力度,使母猪养殖户不杀母猪,但要彻底保护母猪的生产能力,还要让母猪养殖户看到希望,这就得加大对生猪养殖户的补贴,最大限度地减少肉价下跌给他们带来的利益损失。至于补贴的具体力度和时机,要综合考虑“猪粮比价”和盈亏平衡点,当肉价进入盈亏平衡点区域时,发布预警指导养猪场(户)规避市场风险。一旦盈亏平衡点跌破,一方面适时启动中央收储措施紧急干预市场,一方面对养殖户实施临时市场救济,适时进行补贴,以稳定生猪市场、保护养猪户的利益。而这也起到了扶持“三农”的作用,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有莫大助益。当然,肉价的下跌在短期内对消费者有利,肉价上涨会加大困难群体的生活支出,但这完全可以通过对他们实行特殊时期生活补贴来解决,毕竟,这比市场的震荡所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

    猪粮安天下,促进生猪生产健康发展,不仅是一个产业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必须千方百计保护好生猪生产的积极性,让生产者有一个稳定的收益预期,这是稳定市场、防止生产大起大落的重要前提。眼下,生猪生产又一次站在“怪圈”的边缘,这一次,我们希望能打破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