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博士马光远:跟着丁磊去养猪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9-02-23
    编者按:中国社科院公共管理与政府政策所博士马光远今日在《晶报》上发表“跟着丁磊去养猪”的署名文章,对网易CEO丁磊养猪的创想发表自己见解。马博士认为,除了新闻本身之外,更有价值的是丁磊养猪背后所透视出的对当下中国产业转型、劳动就业乃至农业升级的启示意义。

    网易的丁磊在广东省人代会上透露,网易今年在浙江湖州、金华一带搞养猪场,养殖规模10000头。养猪方式不同于目前其他养猪场的圈养方式,“我们采取圈养和牧养相结合的方式,30公斤前长骨架的时候圈养,30公斤后都是牧养”。借鉴的是日本最先进的养猪方式。牧养可以增加它的活动量,使它的肌肉口感更加好,可以利用荒地和坡地来养,不占用耕地。

    正常的思维,很难把网络公司的老总和养猪联系起来,两个产业毕竟风马牛不相及,而且,在一般人看来,搞IT是高科技,而养猪是文盲都可以干的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事,因此,丁磊如此高调的进军“养猪业”,做IT养猪第一人,新闻的轰动效应不言而喻,但除了新闻之外,更有价值的,恐怕是丁磊养猪背后所透视出的对当下中国产业转型、劳动就业乃至农业升级的启示意义。

    据丁磊自己说,其养猪的初始想法来自于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相信这是每一个对中国食品安全心有余悸的人的本能设想。为了打消消费者的疑虑,丁磊养的猪将不仅仅吃绿色饲料,还具有“牧养”的概念,而且,不忘本行地给“丁磊猪”贴上了网络标签:有关猪的信息和养猪全过程都将在网上全程公开。这样一来,丁磊不仅把自己所养的猪“注入”了绿色安全的概念,更为其“嵌入”了网络概念,一个最时尚的IT产业和一个最传统的养猪行业就这样被“嫁接”起来,不再突兀。

    但我觉得,“丁磊养猪”的更大价值在于指导中国的产业定位和转型。这么多年,我们在产业规划和定位上存在的最大误区就是盲目追求“高新技术产业”。哪一个省份在制定自己产业规划的时候都有“高新技术”这一项,然而发展至今,大笔的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并没有产生多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比如,能拿出手的联想,亦不过是国外大牌企业的装配车间,“中国制造”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没有核心技术的低端产品而已。这样,不但高新技术没有发展起来,反而把自己本来有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都丢了——当国际上说起中药的时候,70%以上的市场却被日本人占了。

    在国际贸易理论上,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优势的,是由其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缺乏、非熟练工人居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一哄而上搞“高新技术”的战略本身就与自身的比较优势相违背,其结果必然是不仅没有把高新技术搞起来,反而因为资源配置的不当丢掉了自己传统的优势产业,这是改革开放30年我们在产业政策上最值得吸取的教训。

    时下,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难言见底,产业的结构调整无疑是我们应对危机的应有之义。但事实上,产业本身无所谓先进与落后,只要符合自己的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能够吸纳劳动力,创造就业和价值的,都是先进的生产力。就拿养猪而言,现代养猪业本身具有极大的技术含量,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做的,“丁磊养猪”之所以引人注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们思维深处根深蒂固地瞧不起“养猪”的傲慢与偏见。

    因此,我认为“丁磊养猪”这个举动,给我们的产业定位与转型上了很好的一课。我们应该做什么才能够体现我们自身的优势?当下中国的农业技术含量低,农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羸弱,根子就在于我们眼里只有高科技,没有农业和农民。不要忘了,中国曾经的首富刘氏兄弟的希望集团,不就是卖饲料的吗?土地里面埋黄金,如果我们很多的大学生真的看到“养猪”的商机,克服世俗与偏见,投身现代化的农业,国家还会为大学生就业发愁吗?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公共管理与政府政策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