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猪肉能否影响国内猪肉市场?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9-02-18
     1月13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六部门联合公布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快下跌调控预案(暂行)》。《预案》表示要适当限制猪肉进口,减少当期市场供应;完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鼓励猪肉及其制品出口。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姜楠分析,这种政策是首次出现,《预案》出台的原因是要稳定猪肉价格。

    过去,我国的生猪基本上能自给自足,且国内猪肉的价格比国外要低得多。因此,国内进口猪肉的数量很少,大多是进口猪副产品如猪耳朵等。然而,2008年以来,我国猪肉进口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为平抑国内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去年5月,财政部调整进口猪肉关税,在6月~12月内,冻猪肉进口税率由12%下调至6%。该政策大大刺激了猪肉进口。

    据海关统计,2008年1月~10月我国进口猪肉34.8万吨,价值4.9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7倍和5.7倍;平均进口价格为每千克1.42美元,上涨16.9%。猪肉的大量进口,使本已十分困难的国内生猪生产雪上加霜,其生猪收购价格一路下滑,现在,每千克在11元~13.6元之间,个别地方甚至只有9.78元。与其他农产品相比,肉价下降时间最长、降幅最大。看着肉价下滑,最揪心的恐怕还是处在亏损边缘的养殖农民。

    应该说,猪肉的大量进口,对我国生猪产业是一个沉重打击。在这方面,我国大豆进口是有深刻教训的。近几年来,由于大豆进口过量,给国内大豆种植和加工业带来毁灭性打击。在进口大豆增加的同时,国产大豆在减少,造成大豆产业进入了一个不良的发展过程,进口大豆正在迫使国产大豆退出市场。目前外商独资或参股的油脂加工企业已占我国大豆总压榨能力的73%,占实际加工量的80%。

    虽然猪肉进口与大豆进口在现阶段还不能相提并论,但如果不加以限制,将完全有可能走上大豆进口,大大伤害农民积极性的老路,其后果不堪设想。不可想象,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如果猪肉大部分依赖进口,将来发展到13亿人就等着吃人家的东西,那将是民族的一大悲哀。

    分析人士认为,进口猪肉能否影响国内猪肉市场,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是否能及时落实对养殖户的补贴,养猪成本是否能得到控制,只要有利可图,养殖户就不会丧失信心;二是取决于市场猪肉供需是否平衡,肉价是否回归到合理水平,当国内猪肉供应短缺的现状得到改善,外国猪肉供应商无利可图,自然会压缩对我国出口的市场份额,甚至退出部分市场。

    由于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初级化阶段,以及先天条件的制约,生猪生产形成规模效应,类似于美国、英国等国家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者并不多,也缺乏大中型生猪生产合作社或养殖场主,以畅通的交易渠道乃至对政策的影响,来充分表达生猪养殖群体立场,保证其利益。于是,零散的养殖农民各自为战,在与生猪批发企业、零售企业等环节的谈判中处于下风,无法获得更多的定价自主权,因而农民的养猪积极性受到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除了进口一定数量的国外猪肉,满足市场需求外,更需建立一套农业保护长效体系。除了有效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的贸易救济措施,防止猪肉进口激增对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冲击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养殖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以及形成更能促进生猪生产的保护性政策,在农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方面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专业指导。

    例如,美国政府扶持农民的办法是直接补贴农民。因为美国政府直接补贴的做法,使政府用尽可能少的钱,达到了尽可能大的经济效果,更确保了猪肉富余,大量出口国外。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大量进口猪肉并不合算,等于肥水流了外人田,用中国人的钱补贴外国农民。要改变这个局面,政府可以维持略高于国外的猪肉价格,使外国猪肉进入我国无大利可图,而对农民实行补贴让其直接受益。

    像粮食一样,猪肉自给自足应成为我国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既定方针。为此,政府应通过政策调整促进生猪生产和调动农民养猪积极性,生猪问题才可能得到解决。虽然我国的生猪生产没有近忧,却有远虑。我们应该带着深刻的忧患意识,限制猪肉进口,让养猪农民少揪心。同时,不断提高猪肉产量和质量,确保我国的食品安全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