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政策破解东北大豆产业困局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8-11-27
     东北粮食尤其是大豆滞销严重,“企业不敢收,农民不愿卖”,黑龙江各市县纷纷向省政府告急,请求尽快出台政策解决卖豆难问题。《上海证券报》日前向多位市场专家请教解救东北大豆难题的“药方”。专家表示,国家战略上要重视大豆生产,应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从补贴、收储、税收和控制进口等多方面进行政策支持,以保护4000万种豆农民和中国大豆产业。

    药方一:目标价格补贴机制,直补农民。

    国家应该建立与目标价格挂钩的直补政策,即目标价格补贴机制,这个机制国家发改委正研究,考虑在棉花上采用。大豆已不再仅仅是经济作物,已升级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大豆应引入直补政策。直补政策同目标价格应有机结合,由国家根据国际市场基准价格,每年制定一次国产大豆收购指导价格,对低于指导价格的国产大豆实行补贴。为确保部分补贴能够真正补到豆农身上,同时引导农民种植大豆,这部分补贴应该通过当地龙头企业转给豆农,即龙头企业按照国家指导价格收购,凭收购发票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补贴。

    药方二:加大收储力度,建立大型国有企业商业周转库存。

    目前,国内市场上豆农惜售,粮商与油脂企业不敢放手收购;跨国粮商大量进口国外大豆,通过期货豆油豆粕进行套利,打压大豆产品市场价格,损害国产大豆利润。本周一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中国进口大豆数量高达3082万吨,同比增长了26%。

    若想消化产区大豆,除中储粮外,必须依靠产区油脂加工企业和粮商来完成,而且最终需要油脂加工企业来实现产区大豆的价值转化。大型内资粮油加工企业,相当于一个超大型中央储备库,而且它也确实发挥了中央储备库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及时收购农民的粮食,变现农民的收入,减轻政府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关键时期,它是国家粮油安全的可靠流通渠道。所以,龙头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粮油加工企业,只要他们能收进来,卖出去,市场化,讲信誉,就应该比照中储粮,按照实际收购农民的粮食,基于此,专家建议国家支持大型国有企业利用仓储、加工等优势收购消化东北大豆,建立商业周转库存,解决中储粮数量少、场地小、收购力量不足的问题。

    药方三:政策补贴大型国有粮油企业。

    专家建议,应该将大型国有控股企业纳入国家粮油安全防范体系,企业加工总量的50%应该受国家直接调控,对收购国产大豆的国有企业给予“保证资金、封闭运行、贷款贴息、收储补贴、出库价差补偿”的政策支持。

    参与建立商业周转库的大型国有企业,应该在收购和仓储上享受收购资金和仓储费用的各项政策支持和补贴,同时在商业周转库存出库上,应该比照国家托市收购粮食的出库政策,即出库价差收益属于国家财政,但是损失由国家财政负担。因为承储商业周转库存的国有企业毕竟实力有限,无法也无力为国家承担承储所可能发生的价差损失,如果国家财政不能负担出库价差损失,可能会造成承储企业破产。商业周转库存的作用要比中央储备更为灵活,也会减少拍卖陈化粮所带来的损失。

    药方四:调整农产品收购税收政策。

    国家税法规定:“粮油加工企业收购农民的粮食,可以抵扣13%的进项税”,其中谁是农民,有关部门应该给一个明确的界定。实际上,粮油企业收购大豆都是从中小粮商手中收购大豆,流通环节的中小粮商实际上是农民售粮的重要通道,绝大多数农民不可能耗费高额运输成本将粮食送到加工企业。所以,中小粮商贩来的粮食只要卖给加工企业都应该允许抵扣进项税,为依靠收购国产粮食和大豆经营的粮油加工企业减轻税负。

    此外,国家应该对使用国产大豆的加工企业进行适度保护。比如,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可按加工企业实际收购的国产大豆数量给予一定的补贴或减免税政策等。

    药方五:征收反倾销关税,促国产与进口大豆价格一致。

    目前东北大豆销售困难,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口廉价大豆大量进入国内,冲击国内市场,导致东北加工企业不够轻易收购大豆,收购即意味着损失。有调查显示,目前黑龙江逾70%的大豆加工企业停收大豆。目前只有对进口大豆加征反倾销关税,提高进口大豆完税价格,才能促使进口大豆价格与国产大豆价格趋于一致,使东北的企业敢于入市收购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