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名牌鸡蛋下架,出问题的怎么又是大企业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8-10-29
    三聚氰胺成了所有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梦魇。大连韩伟公司生产的“佳之选”鸡蛋在香港检出三聚氰胺后,该公司在内地的品牌“咯咯哒”在广州悄然下架。(《广州日报》10月28日)

    三聚氰胺是如何跑到鸡蛋里的?这个答案还在有关部门的调查之中。相信过不了多久,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一系列的整肃补救措施也会相应出台。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为什么和问题奶粉一样,问题鸡蛋又首先出现在一个著名的大企业中?

    照坊间的理解,问题奶粉的出现可以归咎于免检之后的监管不力。对于问题鸡蛋,按照香港蛋业商会理事长杨金炎的说法——国家质检总局自9月底开始,已加强抽验出口鸡蛋是否含三聚氰胺——似乎也很容易得出有关部门作为不得力的结论。但问题真的如此简单吗?

    对于一家号称中国最大的现代化蛋鸡饲养企业来说,如何保证做强做大后的产品安全?似乎并不只是1+1=2那么简单。在央视的一档访谈节目里,韩伟曾经就他的创业过程侃侃而谈,并详细介绍了日本人是如何从暗访到跟踪以致最后认可他的鸡蛋产品的过程。众所周知,日本的食品标准是世界公认比较苛刻的,如果能得到日本的认可,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安全。

    但是,蛋鸡存栏300万只,年产鲜蛋5800万公斤的现代化大企业,毕竟和创业之初有所不同。有关人士分析韩伟集团鸡蛋出问题的原因,可能是有一部分鸡蛋是从市场上收购而来,并非韩伟集团自产(《第一财经日报》10月28日)。如果此种说法属实,我们完全有理由把问题奶粉和问题鸡蛋合并同类项进行思考,除了行业中的“潜规则”以及监管缺位之外,大企业出问题的原因有着相似之处——企业的急速扩张而没有带来相应的源头匹配,在市场份额和利益的驱动下,不得不采取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暗度陈仓”的做法。

    在乳品业的大跃进中,超常规的跳跃式发展,使得那些大企业全然忘了“得奶源者得天下”的行规。异军突起的乳业巨头的苦果,其实早在他们用非常规手段对奶源的跑马圈地中已经埋下。

    一个尴尬的现实是,企业规模的扩大,并不代表着相应社会责任的扩大和跟进。头上的种种光环除了给自身带来便利之外,有意无意的放纵使得规模之大成了尾大不掉的代名词,做大进而做强成了民众的一种奢望。从前小作坊的“假冒伪劣”,竟然成了某些大企业的“专利”,而惩罚性赔偿的式微,使得普通消费者在自身利益受到损坏后,维权之路越发地黯淡。

    “盯紧每头牛,看住每只鸡”的事后预警,除开口号式的震慑,在技术手段上几乎是靠不住的。不能想象,如果没有天价赔偿,麦当劳会主动降低它的咖啡温度;也不敢想象,在东窗事发后“三鹿”仍能逐鹿中原的语境下,有没有下一个问题鸡蛋,谁又是下一个问题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