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防疫应实行“处方化”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8-10-16
    动物防疫处方化是针对动物群体自身健康状况、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以及周边地区疫病流行情况、可能发生疫病的预测结果,结合动物生长规律和疫苗功能、特性,从而制定针对性免疫程序的方法。

    我国之所以出现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范围内使用同一个程序免疫的现象,与我国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以及当时畜牧业整体水平落后,养殖量小、品种少、环境污染程度低等有关,再加上当时疫病种类较少、临床感染单一的特点,简单免疫程序在总体上的效果并不差。但是,在畜牧业历经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沿用“大一统”的方法来解决复杂、多变的动物疫病问题,显然已不符合实际需求。从这个角度讲,实行动物防疫“处方化”,是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简单化“大一统”免疫方法的修正、补充和完善。

    由于动物疫病可能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的特殊性,国家对动物疫病的防控已经从过去政府“大包大揽”向宏观指导、宏观控制方面转变,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授权农业部公布计划免疫病种,对动物疫病分类、疫情分级,实行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的免费供应,免费对动物接种等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可以看出政府在为农民提供安全生产保护和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持上付出的积极努力,重点就是控制影响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业安全生产的重大动物疫病。

    然而,由于各个饲养企业或农户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能力、条件各有不同,对于那些疫病的防控,只有根据各自饲养的畜禽品种、方式和规模、管理水平、染疫情况、当地同类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态势、既往病史、投资能力等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各自实际的有针对性的免疫程序或方案,再经当地兽医专业部门的审查,保障其实施免疫程序或方案的科学性,才能达到以最小的投入,生物污染风险几率最小,才能保障换取最大的收益。

    在未来的动物疫病防控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特别是专业职能部门要尽到专业信息及时传递、专业技术培养和辅导、督促的责任,通过对所辖区域饲养企业或农户的免疫程序或方案进行审查、备案,以及产地检疫、计划免疫效果的检查等措施,履行监督职能。而继续沿用“大一统”的免疫程序,机械、简单地将国家计划免疫疫苗接种于所有动物的做法,亟待修正和完善,改为动物防疫处方化,以适应动物疫病日趋复杂多变,多数动物群处于亚临床状态、动物体免疫抑制概率增加极易成为易感群的新特征。因为“大一统”免疫程序的“药方”已不对“现症”,不仅不能治“愈”,反会贻误战机或掩盖、诱发更大隐患。

    动物疫病防控对策跟不上实际安全生产需求,当前,我国动物疫病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老病未除,新的动物疫病不断出现,并且一些病毒性疾病对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是混合感染病例在临床动物疫病中所占比率持续升高。

    三是临床处置效果不佳,加大了养殖风险,影响了饲养者投资扩大生产的信心。极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使得经历过疫情打击的农户,每每谈“疫”色变、心有余悸。

    四是疫病的发生频率升高,传播速率加快,传播范围扩大,其造成损失往往是毁灭性的。

    五是由于许多动物疫病是人畜共患病,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动辄影响人体健康,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日益加大。

    六是各类疫病的频发,迫使各养殖企业(户)加大各类消毒剂的使用量和频率,恶化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动物疫病的上述特征对当前动物疫病防控提出了挑战:

    ———因为目前人类对抗病毒的药品有限,为了避免病毒在接触抗病毒药品的过程中漂移、重组而增强耐药性和形成新的更为有害的毒种,不可能把目前仅有的几种抗病毒药品直接用于动物疫病的控制。动物疫病的防控将使用越来越多的疫苗、血清、干扰素等生物制品。

    ———由于动物在饲养过程中面临多种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要求人们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动物、不同种群、不同的染疫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免疫程序,在不同地区、不同动物群体中,使用种类不同、剂量不同、接种时机和方法也不尽相同的疫苗,以求对准“靶心”,提高防疫效果。

    ———现阶段规模饲养和农户散养方式的并存,并在短期内无能力彻底取消散养的现实。当前沿用“大一统”防疫模式,解决多种病毒、细菌混合感染特点突出的新问题,已经不适应动物疫病日趋复杂的防控形势,有时甚至会事倍功半,诱发疫情。

    面对新的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从客观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创新思维,大胆探索,主动出击,变被动为主动,是一种积极的科学态度和必须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