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猪市场规模化养殖是发展之道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8-09-08
    猪价上涨本是市场经济的常态,然而肉价“一涨再涨、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局面可就是个大问题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很多猪肉商户反映价格持续居高的主要原因还是生猪产量不够。

    “现在大家养猪的积极性都不高。我们也要算啊,现在粮食价格、饲料价格都大幅上涨。养猪实际赚不了多少钱。”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一养猪场场主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从业多年的张畜牧师告诉记者,“北京现在好多农民不养猪了,懒得管理,还要操心行情好不好,操心猪生病。索性出去打工赚钱,一年挣1万多块比养猪还强。”

    中国多以散户养猪为主,然而养猪户积极性不高,导致生猪产量上不来,直接影响肉价。很多专家都建议走规模化、产业化养殖道路才是中国生猪市场的出路。

    全国著名养猪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清明向记者表示,对于养猪产业的发展,我们要主张多样化,要两条腿走路,不能唱独角戏。国家在推进养猪业发展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这在一定层面上促进了规模化养猪的发展,也加快了由农民散养向集约化饲养的转变。在集约化的发展中也要讲究规模适度。

    另外,在养猪的产业化发展上,张教授建议实行定单生产的方式。他认为,龙头企业和中小养殖户都没有必要搞自繁自育。大的有能力的企业养母猪,不要再搞商品猪,中小养殖户养商品猪。这样企业和农民各个环节的利益都能够得到保证。同时在大企业的带动下,中小养殖户也能在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上得到提高。

    四川省一位畜牧业专家认为,“将短期输血变为长期造血才是发展之道”。国家应加大对猪农的资金扶持力度。比如,金融机构可以对大规模养猪项目进行低息或贴息贷款等。增加技术支援,向内地引进沿海城市先进的养猪经验和技术,加强对养猪户的培训,比如,如何大面积养殖,如何解决一定规模后的污染问题,如何改进饲料配方以避免有害物质等等。

    另一方面,从1996年发生在韩国、1997年到1998年发生在荷兰的猪瘟,到现在的猪呼吸障碍综合征,疫病一直伴随着猪肉工业,影响着猪肉行业的发展。我国的情况也十分严峻。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惠鲁生表示,自1990年以来,中国肉类总产量始终位于世界首位,因此,猪肉市场的稳定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同样也影响着世界。她认为,采取“公司+标准+农户”的形式,把分散的主体组织起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方为抵抗疫病、稳定市场的正道所在。

    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邓富江则表示,疫病风险是中国和世界畜牧业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必须建立积极的防疫体系,此外,适度的规模养殖也有利于疫病的预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潘耀国教授认为,近年来,疫病困扰着中国和世界的畜牧业。“在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继欧美疯牛病和亚洲禽流感之后,四川发生猪链球菌病,对生产影响相当大。老百姓不敢吃猪肉,猪价随之下滑,去年5月跌到谷底,规模户空栏现象相当普遍。接着,猪蓝耳病从南到北蔓延,猪业生产雪上加霜,大小养猪户都不大敢补栏,造成生产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