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油料大幅波动 企业应对仍显乏力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8-08-15
     自7月初以来,国内油脂油料价格普现快速下滑。在投机资金快速离场的同时,处于油脂油料产业链中下游的企业却无法轻易脱身,大豆等油料作物的短期剧烈波动使得相关企业的利润受到侵蚀,而应对手段却普遍显得无力。

    企业应对乏力

    尽管昨天国内油料油脂价格出现了普遍走高,但从7月3日至今,作为国内大豆交易定价基准的大商所大豆期货价格的累计跌幅却已超过23%,同期豆油跌幅更是超过28%。

    “不过从更长时间段来看,大豆和豆粕价格自今年4月以来都曾经历了大幅反弹,但同期豆油价格反弹幅度却要小很多”,东北一家大型油脂企业管理人员表示。

    油料与油脂价格波动的不匹配,加上7月以来价格剧烈波动使得油脂压榨企业面临着不小的经营困难。该油脂企业及其下属公司的年大豆加工量曾经一度高达700万吨,“但目前的产能利用率还不到40%”,这位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与国内其他大型油脂企业一样,公司大豆原料进口主要通过在海外期货市场点价进行;国内新大豆采购以大商所大豆价格作为基准进行一次性采购。

    尽管从理论上来说,公司可以通过在芝加哥进行买入套期保值,然后在国内期货市场寻找合适价位对产品进行卖出套期保值。“但问题在于3月以来,我国植物油价格和海外价格长期倒挂,即使在国内做产品卖出保值,也很难找到合适价位,没法做到充分的利润锁定”,她说,“而且,因为前期点价的船货还没有完全到港,因此次轮价格下跌带来的总损失现在还很难估算。”

    无法实现充分套期保值是许多油脂企业共同面对的问题。而有行业人士认为,国内植物油过度进口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08年度前九个月我国植物油及食用油籽折油净进口合计达到1101万吨,同比增长21.4%,远高于食用油消费增速。使得国内库存急剧上升。企业很难在国内期货市场中找到合适的卖出保值价位。

    除了油脂加工企业外,油脂消费企业也同样对于油脂价格波动缺乏应对之术。张家港一家棕榈油(7740,64.00,0.83%,吧)化工企业的采购经理告诉记者,公司每个月需要采购棕榈油等油脂原料10000吨左右。采购方式以议定未来1-2个月的船货价格进行现货交易为主,因而往往滞后于期货市场价格的变化。

    “7月开始的棕榈油价格快速下滑使得公司每吨原料的损失在250美元左右,一个月以来总损失额在2500万元人民币左右,”这位采购经理表示,即便这样,公司目前还很难找到应对原料价格波动的有效措施。尽管国内已有棕榈油期货上市,但目前的市场流动性对于公司的现货交易量来说还显得不足,因而很难进行充分的套期保值。

    弱势可能延续

    来自农业咨询机构东方艾格的估算,上周进口大豆、国产大豆加工利润继续下跌,进口大豆加工亏损357元/吨左右,国产大豆加工亏损476元/吨左右。油厂压榨利润亏损严重,部分油厂停工检修,油厂总体开工率严重受到影响,大豆库存消耗进度放慢。

    进口方面,截至8月11日,中国主要港口大豆库存量约379万吨,远高于300万吨的合理库存水平。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预测显示,8月底之前到港的美国大豆将为40万-50万吨,南美大豆将为350万-360万吨,总计将为400万吨左右。

    在国内消费没有明显放大的条件下,东方艾格分析认为,大豆和豆油在内的油脂油料价格后期依然可能维持疲软。而对于油脂企业来说,要重新理顺上下游价格关系也许还需要更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