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生猪规模化养殖迎来契机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8-06-13
     刚刚过去的2007年,注定将成为中国畜牧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央行先后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6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之频繁,创下历年之最。似乎在一夜之间,CPI、存款准备金、加息等经济术语得到广泛普及。所有这一切,都归结于猪肉价格屡创新高、居高不下,推动物价持续上涨,引发中央宏观调控紧缩力度不断加大。生猪、金融——两个貌似毫不相干的字眼竟然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巧合的是,这一年正是中国农历猪年。

    2008年已经过去了3个月,但农历猪年由猪所引发的涨价风潮并未消退。国家统计局3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7%,再次刷新近11年新高,其中主要上涨因素仍然来自食品尤其是肉禽——当月肉禽价格同比涨幅达45.3%,猪肉价格涨幅更是高达63.4%。2008,对于全国生猪养殖业来说,仍将是一个不平静的年份。

    生猪存栏下降——始于客观,源于主观

    目前基本统一的认识是,2006年猪蓝耳病爆发导致存栏下降是引发猪肉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猪蓝耳病大规模爆发于2006年下半年,猪肉价格上涨始于2007年5月,此前生猪存栏数量已经下降。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底全国生猪存栏同比下降了2.6%,其中母猪存栏下降3.6%;2007年上半年继续下降,其中母猪存栏数量下降了7%。

    疫病影响减小主动减栏占据上风

    需要指出的是,在2007年上半年母猪存栏加速下降的过程中,全国范围内猪蓝耳病疫情已经较2006年减轻。据统计,2006年全国发病生猪达到379.8万头,死亡99.2万头;而2007年前5个月,全国发病生猪仅4.6万头,死亡2.4万头;即使算上各地普遍高发疫情的夏秋季节,截至2007年10月下旬,全国发病生猪为31万余头,死亡8.1万头,仍远低于2006年的相应数据。可以看出,进入2007年以后,猪蓝耳病对生猪存栏下降的直接影响已经明显减小,实际存栏进一步下降更大程度上是养殖企业或养殖户主动减栏的结果。

    补栏能力严重削弱制约存栏恢复

    调查结果显示,在2006年遭受严重猪病影响之后,很多地区散养户生猪存栏量出现大幅下降,四川、广西、山东等主产省区均出现大面积淘汰生猪的情况.转载自中国兽药114网,局部地区淘汰率甚至达到七成;相比较而言,规模养殖场的存栏情况要好一些,但由于散养占据主导,散养淘汰率高升直接导致全国生猪存栏水平下降。即使2007年猪肉价格飙升,养殖利润大幅增长,但由于二、三季度很多地区再次发生猪蓝耳病疫情,一些准备恢复养殖的散户不得不再度放弃。在此情形下,不少地区2007年散养存栏量在2006年已经明显下降的基础上继续下降,并拖累当地总体存栏水平恢复。更重要的是,上述淘汰生猪的过程中,淘汰母猪的现象尤甚,致使后期补栏能力严重削弱,从而制约了存栏能力恢复。

     生猪养殖风险——虽有挑战,也有机遇

    目前制约生猪养殖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养殖利润和生猪疫病。笔者在此归结为养殖风险,即收入风险和疫病风险。对于规模养殖企业来说,由于养殖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较高,技术条件较好,疫病防范能力较高;散养户则不然,收益和疫病无论哪一个,都可能对其生猪养殖造成切切实实的影响。

    疫病对散养户打击之大前所未有

    猪蓝耳病的爆发是2006年以来引发生猪存栏变化的直接原因。由于国内生猪养殖发展相对落后,长期以散养方式为主,普遍存在养殖不规范、技术不到位等问题,为猪蓝耳病的大面积爆发埋下了客观隐患。实际上,国内生猪养殖业其他各类疾病每年时有发生,但影响程度和范围均不及2006年首次在国内爆发的猪蓝耳病,疫病的防范在此之前并未真正得到重视,则是最终导致猪蓝耳病爆发的主观诱因。主客观因素都注定了受猪蓝耳病疫情影响最大的养殖主体是占据主导地位但又最易遭受侵袭的散养户。猪蓝耳病对散养户的打击之大前所未有,其影响不仅直接表现在散养存栏大幅下降,更体现为对散养户养殖信心的摧毁。

    各地散户退市弃养现象十分普遍

    在遭受猪蓝耳病侵袭之后,各地散养户退市弃养的现象十分普遍。2007年猪肉价格飙升之后,国家出台各种政策措施,扶持生猪生产发展,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发展养殖小区等多种形式的标准化养殖方式,吸纳原先的散养户,实现本地规模养殖水平的提升,提高了疫病防范能力。实际上,防范疫病的根本途径只能是改变养殖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引发中国物价问题的这场猪蓝耳病疫情,从外部推动了中国生猪养殖方式的转变。

    政策利好各地存栏迟迟难以恢复

    就绝对收益来说,2007年之前,国内生猪价格长期低迷,肥猪利润一般都低于200元/头,不少地区甚至不足100元/头,但这一时期的生猪供应并未出现大问题;2007年生猪价格飙升之后,肥猪利润水涨船高,普遍高于500元/头,达到800元/头的也不在少数.转载自中国兽药114网,但生猪存栏却迟迟难以恢复。疫病冲击下养殖业的担忧心理和生猪养殖恢复本身需要一定周期是重要原因。从去年至今的恢复实践过程看,国家已经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补贴生猪养殖、降低养殖风险,起到了减轻养殖业担忧心理的作用,但受益地区的补栏进度大多慢于预期,尤其是已经弃养的散养户。从各地反映的情况来看,重新选择养猪进行补栏的为数并不多。另外,如果从去年7月国家明确扶持生猪发展开始算起,各地生猪生产恢复时间已有8个月,但存栏恢复情况仍不乐观。

    收益相对偏低远期养殖意愿较弱

    从一些产区存栏恢复情况看,更多养殖户选择了肥猪补栏,而非母猪,反映出养殖户当前选择补栏仅是短期行为,而对于更长远的养殖意愿较弱,或者说对中远期行情信心不足。由此,笔者认为,问题的另一个关键在于生猪养殖的相对收益偏低。据调查,在四川、湖南、安徽等传统养猪大省,很多散养户目前宁愿选择外出务工,而放弃养猪。除养殖疫病风险较大以外,这一现象正是基于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事实——养殖收益不如外出务工的劳务收入。传统的养猪等农牧业收入对人们的吸引力大大下降。2006年之前,不少地区散户养殖积极性已经降低,猪蓝耳病的爆发或者猪肉价格飙升引发全国物价的上涨,最终促使更多此前仍在观望和犹豫的散养户做出弃养的抉择。

    生猪存栏恢复——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去年生猪养殖问题集中爆发以后,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发展生猪养殖,提高存栏水平。在利好政策刺激下,各地养殖积极性总体上有所提高,存栏快速下降局面得到扭转,并出现逐步恢复的良好势头。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生猪存栏同比增加了6.5%,其中母猪存栏增幅达到9.4%。不过,必须看到,由于2006年猪蓝耳病直接导致生猪存栏大幅下降,而2007年疫情直接造成的生猪死亡数量大大低于2006年,上述统计增幅隐含了翘尾因素。实际恢复情况可能不如数字所反映的那么乐观。

    地域之间恢复状况存在较大差异

    2007年猪蓝耳病始于春季,爆发于夏秋季节;但因温度变化的差异,疫情在地域上存在明显的由南向北扩散过程。大致上,南方地区发病高峰处于春夏季节.转载自中国兽药114网,北方地区发病高峰到来时已是夏秋季节。相应地,南北地区疫后养殖恢复过程存在时间差,其中南方地区疫情在6、7月间基本稳定,这时正值国家开始明确并出台生猪扶持政策,南方养殖业因此得到及时援助,养殖补栏就此顺势展开。在北方地区,猪蓝耳病疫情直到10月份才基本稳定下来;在此之前,尽管国家已经出台多项扶持政策,但疫情未除,明显抵消了政策利好;疫情较重地区养殖业恐慌心理不减反增,散养户继续大量缩减存栏,甚至空栏。最终导致这一时期北方很多地区生猪存栏在2006年已经大幅下降的基础上继续下降。

    南方生猪养殖遭遇雨雪冻害破坏

    2008年初,正处于恢复阶段的南方生猪养殖遭到了雨雪冻害的破坏。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月14日,全国因灾死亡畜禽共计7455.2万头(只),其中生猪444.7万头,损失饲料饲草301.7万吨,倒塌损坏畜禽圈舍1951.7万平方米。同时,全国共有2028个种畜禽场受灾,其中种猪场1200个,共死亡种畜禽907万头(只)。此次灾害造成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共计98.6亿元;而其间接损失以及对生猪补栏的影响难以估量。

    仔猪供应偏紧制约南方地区补栏

    虽然此前南方地区已经出现大范围补栏的情况,但存栏恢复进程仍然受到了仔猪供应偏紧和散养户补栏积极性较低的制约。仔猪供应偏紧缘于此前母猪被大量淘汰.转载自中国兽药114网,且由于生猪养殖周期较长,短时期内难以快速增加。我国生猪养殖一直以散养为主,散养存栏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存栏总水平。即使去年以来的扶持政策刺激了规模养殖发展,加快了规模化养殖的步伐,但由于环保、土地、地方产业政策等各种原因,规模养殖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当前养殖业的现状而言,在存栏规模因疫情遭遇大面积毁坏的基础上,要想更快恢复存栏,不能不依靠散养。但现实如上所述,由于疫情威胁以及养猪比较效益偏低,各地大面积出现散养户弃养的现象;即使各项扶持政策已经得到广泛宣传和落实,其对散养户仍未产生明显的效用。

    生猪养殖规模化将迎来历史契机

    在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和持续加大政策、财政扶持力度之下,各地正在自上而下展开养殖规模化转变。毫无疑问,2008年,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将迎来历史契机,并为未来生猪存栏恢复奠定基础。随着生猪养殖业的恢复与发展,饲料用粮数量将增加,生猪与粮油市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即将召开的2008年中国粮油市场展望会,将就生猪与粮食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